读完《好好学习》这本书,我才渐渐明白,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差异,认知不同,我们的人生就会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人和人的不同,甚至总能感到“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的压力。比如,我在前不久与我们研发部的项目经理一起做需求调研和项目设计时,总会惊艳于他的总结、归纳、分类的能力,无论多么复杂的需求,他都能够化繁为简,将其整理的条理清晰。他的这些能力都高出我一大截。这时候我真是真真切切有种挫败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浅薄的学识而感到羞愧难当。而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如何提高认知水平。
我觉得其中最有用的是写反思日记。在阅读这本书期间,我尝试了每天写反思日记。虽然我的反思日记写的并不是很符合规范,但它依然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如今天,一直萦绕着我的表单设计问题终于被我解决了,而这个问题在前两天一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在技术这行能否再继续走下去。可是当我耐下心来,把问题进行拆解,慢慢地理清楚动态表单的页面设计和数据表设计的思路之后,竟然也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了。待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之后,我才松了一口气,才明白细心的去分析然后耐心的去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被解决。是我当初的假设把自己吓倒了。
在写反思日记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对问题的思考。书中提到多数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对这句话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比如有时候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我会想让自己忙碌起来,用重复的工作来掩盖真正的思考。这便是一种逃避,逃避真正的思考。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当你勤奋的都快把自己感动哭了的时候,却感觉不到自己的水平有多大提高,这便是作者所说的“低水平的勤奋”。而避免“低水平勤奋”的一个方法便是学习并在工作、生活中运用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现在想来,我也曾在工作中用到过临界知识。比如有一次有一个程序测试,同事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让我帮他看看,当时我把问题定位在了3个方面,然后告诉他保持一个变量,其余的都不变,就可以测试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只保持一个变量其余都不变的方法不正是生物中学习过的对照实验吗。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方法论方面的指导,让我明白,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这句话的重点在改变行动上,知道一个道理和践行一个道理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一个是输入,另一个却是输出。曾经的读书只是在获取信息,而从现在开始,我要开始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