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
作为一个不爱买买买的数据分析师,赶上了造势很久的双十一,又恰巧好像缺了很多的日用品,怎么办?只好顺势赶上这波剁手浪潮,毕竟趁势集中购买也不会太浪费时间。
然后就发现,某宝和某东的优惠规则升(复)级(杂)了,虽然俩平台都是打出了满400减50的优惠,但是说实话,一方面平时不网购的我,对需要买的物品常规价格没有概念,另一方面,这种优惠虽然可以跨店,但是在板块(全球购、超市、服装、家居等)内才能满减,所以但看总价,我根本不相信双十一适合大批量剁手。
但我确实缺了很多日用品,怎么破?
为了让我自己相信确实薅到羊毛了,谋求些心里平衡,我选择跨平台对同类商品比价!不比不知道,我竟然能兴奋的把这个当做了一个小课题来做:
似乎谁更实惠,一目了然了对不对?
然而,当真的要下单时,我选择两个平台都用。结合之前提到满减的规则,去凑同品类的单到400再减50,还不如选择平台单品最优惠的方式,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室友,合买凑单更容易达到400,并且没有为凑单而凑单(乱花钱)。
所以上边的比价,只是起到了一点购物车list的作用。
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熬到了双十一的凌晨两点,因为麻蛋,双十一就给我们开了一个鼓励大批量购买消费的口子,买了必需品,在平台还会有各种的红包弹窗,整点优惠,一遍一遍的轰击本来就被购物冲昏的头脑,让人购物欲大增。
还好,我的购物欲被控制力和疲惫打压了。
记得著名的毕导节前一周有篇《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在双十一的复杂规则中脱颖而出?》,9个 年头的双十一扒出来优惠复杂度的升级挺有意思。按照毕导“把越复杂的规则研究得越透彻,说明这个人越穷”的说法,从时间成本和平台选择方案来看,我还只是个集中购买者,今年的双十一,也真没觉得自己有薅到羊毛。
因为今天过节,所以顺带看了很应景的《最爱女人购物狂》。似乎李简仁的选择恐惧症跟平时的我有共鸣,而方芳芳的购物狂跟双十一的我又有了共鸣,当然,冷静下来,还是很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回归精简实用主义。
最后,极品购物狂陆小凤的话走了心,“买鞋买两双没问题,嫁老公就不行。”
【来点鸡汤】投资自己,不管是头脑还是物质,都是在储值,至于贬不贬值,那是后来的事。——by Zatanna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