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9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每年有80万人因抑郁自杀死亡,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选择轻生,数字可谓触目惊心。
但抑郁症患者本不是生来就抑郁,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懂得与社会和谐相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而长期积累留下的病根,这便是社会能力的缺失。
什么是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即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与他人或自身的相处。
缺乏社会能力的人面临的典型问题可远远不止这些,还可能包括冲动、冷漠、自私、好斗等,这些行为到后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极端暴力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善于解决各种问题,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起伏?或许通过《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围绕“我能解决问题”法(简称ICPS),教会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方法与其他的养育方法不同,首先它重点在于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进行情绪及情感的认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即站在他人角度去感受问题,然后运用字词等游戏来强化概念,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后再通过可能产生的后果反向评估解决办法,举一反三,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解决问题。
作者默娜*B*舒尔在本书中大篇幅介绍了如何去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的舒尔博士,在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能解决问题”法也是建立在作者与家长、孩子们长期共同实践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成千上万学习过这种方法的孩子证明了该方法是成功、有效的。
“我能解决问题”(ICPS)兼具灵活与实用
在面对实施系统化的教育方法时,“是否需要花大量时间”成了很多家长的顾虑,不可否认大部分都是双职工家庭,工作之余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
而这个方法最实用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灵活性,只要你理解游戏中字词的概念,能将字词融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游戏便可以开始。
它不需要很正式的场景,很充分的准备才能开展,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参与的时间与地点,譬如客厅、卧室、商场、公园等,也可以发生在孩子哭闹、兄妹争执等场景,随时可以将这些麻烦的状况变成游戏。
不断的巩固、运用概念,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引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别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书中反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思考的重点不是教孩子思考什么,而是引导孩子该如何思考。
试问当你的孩子在游乐场与其他孩子因谁能先玩滑梯起了争执时,你会怎么做?
你也许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礼让”以彰显自家的家教并不差;你也可能会对孩子们说“按照排队先后顺序来”以示公平;也有可能置之不理,孩子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去吧。
以上种种,都只是大人自己的思考,你在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像是一只提线木偶,你往东扯他便往东,当然稍不留神也可能往西,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如果你不断告诉孩子应该要怎么做,他们便没机会自己思考,或探究其他的可能性,也导致孩子在允许犯错的年龄失去了试错的机会。
今后一旦遇到新的状况就不知所措,长期以往便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容易采取简单暴力的方法解决问题。
孩子学会如何思考何其重要!思考能让他们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有什么后果?从而让孩子由思想独立走向人格独立。
获得的不仅仅是掌控感
“我能解决问题”教育法从让孩子如何思考,到寻求多钟解决方法,再到用行为后果判别方法,这种行为方式意味着使孩子掌握了对生活的的控制感。
从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中寻求最佳方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个过程,让孩子获得的又不仅仅是掌控感,通过不断确认自己的自主意识,确认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安全感、自信心、抗挫折力,而打造的这些性格底色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相信孩子具有是非辨别能力
或许有人会疑问,如果让孩子自行去思考,以孩子有限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会不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行为”而不自知,反而误导了孩子。
事实刚好相反,教会孩子如何去思考,帮助孩子明白问题的所在,感知他人的感受,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只是一种,当孩子学会这么做时,他们通常会选择产生负面后果比较少的那一个选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无为而治,家长在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孩子提供“有用的提示”。
“有用的提示”不是要家长指出孩子的对与错,而是给予恰当的引导。
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引导孩子说出更多的后果、处理一些不明确或不知道的回应等,让整个过程进展得更顺畅。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从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与人相处技巧方面看来,确实具备很强的实操性,综合运用书中的游戏与对话,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如何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继而打造成长型思维,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让漫漫人生有主见、知进退、且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