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吉安人,最近关于江西各地丧葬改革的冲突事件新闻和消息满世界飞,我近日正巧送娃回到了老家,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辈子难得一遇的奇观。
一抹血阳之下,被临时征用的大院里,几千具被砸烂的棺材,横七竖八地散落在眼见的每一个角落。那种柏木和油漆混杂在一起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这就是令人熟悉而又避讳的丧礼的气味。
每一口棺材,都张开着被推土机生生撕裂开的大口子,似在向来人倾诉着它和主人那不幸的遭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之前,被精心打造出来的它们,原本要是在未来的某个神圣时刻,与主人共赴一场厮守永生永世的约会。如今,它们不知去向何方,而那些把它们带到这世上的老人们,也带着不知身归何处的凄凉,孤寂地度过所剩无几的余生。
此处不想多议丧改的利弊,各大媒体和专家都已有阐述或争论。我既对老人们不幸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对火葬的大势所趋、以及执行者们所处的位置和职责所迫表示理解。
只是对于棺材,这种积淀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即将逐渐地消失在历史舞台,略微感到有些遗憾。
我对于棺材的最早记忆,始于儿时祖屋侧室隐蔽之处,用两条长凳支起供着的一口黑棺材。那是外婆为自己准备的。小时候的我,对于那神秘的东西既好奇又害怕,只敢在白天偶尔壮着胆子和小伙伴远远地偷瞄几眼,生怕里面住着的鬼魂,会突然冒出来把我们抓进去。
现在长大了,再不会有这样的恐惧,更多地是对老人们早早地为自己的后事作为打算,对生死处之淡然的态度,而感到钦佩。
除了把死亡当作自然的规律看待,其实老人们早早攒好棺材本儿,置办好自己的棺材、寿衣之类的,更多地是抱着不想给儿女们增加太多麻烦的心理,体现了为人父母的无私和大爱。
对于父母们的这种大爱,我们为人儿女的,那该做些什么来保持对于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的敬畏呢?我想,首先应该就是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吧,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来,锻炼、体检、按时吃饭,并注重营养搭配。
昨天晚上,朋友圈都被37岁得了胃癌的二胎爸爸刘林峰给刷屏了,他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他的遗愿清单里面,满满都是想跟家人朋友好好地度过每一个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时刻,但这些愿望基本再难实现。
据说有些地方,有开展死亡体验的项目,就是为了让人好好珍惜生命,想清楚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家人朋友,是事业,还是说追求两者的平衡?没有答案,或许要自己体验过,才能搞清楚吧。
在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里,他提到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开篇就讲到,让我们设想一下,自己在自己的葬礼上,希望亲人怎么评价自己?朋友怎么评价自己?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以此倒推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来规划和度过,就会一目了然。
亲爱的朋友,面对棺材,你想好这一辈子要怎样度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