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缝里露出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门嵌开一道缝隙,站着一个女孩向外边张望……门前不远处一群小姑娘欢快的跳皮筋……”。
中学时,语文老师留过这样一篇作文,题目就是《家》。现在想来其用意是让同学们写出家的温馨。而我那时总出奇想,竟写了邻家的一个女孩,眼巴巴的偷看院外更多孩子玩耍,而她只能乖乖呆在家里。小朋友们唤她出来她却不敢,最后终于站在了门外,那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了。她没有参与进来,却已露出了天真的笑脸。随着院内一声尖利叫喊,她飞速的退回了院内,她的脸蛋重重挨了一巴掌……。
我至今都弄不明白,我当时写这篇作文的真实想法……!老师对我的文字表达倒是认可的,在班上读了。只说有点跑题。应该是写自己的家,怎么写到别人家去了。仔细回忆了一下,那女孩有无生活里原型,似又说不出来。我为什么要那样进行一次虚构呢?并设计了那个女孩有位继母……
原稿早些年就遗失了,记得上面有老师较多的评语。
走到中年还能总想起那篇作文。后来翻阅留下唯数不多的日记,竟有许多对“家”的误判,或许这篇作文源于青春期对“家”的叛逆心理吧!
过去足足有四十年,对‘’家‘’的认识丰满理性多了。家不是蕃篱,也不是牢笼,而是温馨有些微波的港湾……
冥冥中有些宿命,沉闷的空气压抑着,好像不及那个虚构出来的小女孩,她还能透过门缝张望外边的世界!而我,却在一片栅栏的包围里内心不停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