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其实是这个世界上蛮单纯的一类。只要给了一本他喜欢的书,只要依了他喜欢的时间,不去打搅,不去纷扰,也就是他的天地。我有时候用spiritual sky精神的旷野来形容,这里面的单纯与深邃,也就真的只有他自己是最明白的。
于是,读书人的时间是线性的,翻着书,一页一页的,像树的叶子一样,遇见了心气平和,也就有了沙沙的声音,或者读到血气方刚的时候,树枝和叶子,在风中摇曳,空中会飞舞着各样的精灵。线性的意思,并不是从一到二,只是显示着他的一份老实厚道,遇见了文字和思想的引领,也就深浅不一样的,一脚一脚的往前走,有时候,走的很远,后面没有人,前面更是一片辽阔,就会起了寂寞的鲜花,一个人欣赏着,不等谁,不为谁,只是守候着一点精神的自由,也就足够了。
这样的时间里面,你就会看不见他的心思,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分别开来,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你若要访问他,就不可以依赖外面世界的标准,因为他单纯,他是线性的,也就是,在情致上,他似乎很傻,有点呆。他自己是不觉得呆的,甚至对于呆,抱着感情,以为这样子的生命其实非常不错,很快乐,很自得,圆融之中,都是他用书一本一本来兑现的。很像一个砌墙的,砖在手里,他砌的是精神的堡垒,有一天他就站在上面,四面瞭望,就会放起歌子来,旷野里都是他哽咽的嗓音。
所以,机会适合,遇见这样的读书人,你就会从他的话语里,看见他的情绪的流动,从他的行为里,看见一些不同的因素。你会觉得这家伙应该很有定力,要保持一种读书的生活,安静到不被任何东西来干扰,其实是生命的可怕之处。
有一次,我在山里徒步。遇见了一群人,坐在地上休息,有的人在吃东西,补充体力,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是书,很端庄的坐在地上,背靠着一棵松树,那样子就让我惊讶不已。等我走过去,回过头来,他就像一尊很有意思的雕像,轮廓分明,一如我即将走进去的海边悬崖。
这样的线条一样的形式,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总觉得读书人的时间,其实是一种永恒。因为文字和思想,似乎一直和肉体没有关系,人死了,一堆骨头留着,或者风化,而文字依然活跃,思想的火花耀眼在漫长的暗夜,像妖精一样的,带着灵魂起舞。
我所说的线性的单纯与快乐,就不仅仅在这里,你看他读书的路线就知道的。比如我自己,见了梭罗这样的一句话:
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就要把最好的英文版的《薄伽梵歌》找来,700多页的英文,一页一页的往下看,结果是半夜里,看见宇宙的澄澈无限。或者在《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这样的旷世经典里,一下子把所有的时间都排出来,意思只有一个,我得一口气读到最后,要不然会放不下。
最有意思的是,我似乎在很多人都忘记了经典的时候,反而回过去访问经典。一本1884年的《罗伯特 勃朗宁诗歌选集》,里面是他1872的序言,扉页上是题赠给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的,而丁尼生同样是1884年出版的诗集,竟然是如此巧合的都在我的书架上,半夜里站在他们的面前,就觉得那些令灵魂惊喜的东西,闪着灵光。
于是,我便在这样的文字里,发现经典的本质。经典从来和时间没有关系,经典是它一旦问世,就注定成为经典。这是经典独一无二的宿命。如果你刻意要成为经典,就会成为笑话 或者完全沉没。
当我和罗伯特 勃朗宁相遇的时候,我看见了伦敦西敏寺里面的光芒,即使给他影响至深的拜伦在寺的大门之外,即使与他不远处是牛顿的形象,我都会深切的感受到读书人的幸福:这个时代的灵魂之所以还足以让我们眷恋,并且愿意为她安静的写出来抒情的歌曲,就在于这样的读书人的真实存在。无数淹没在历史深处的读书人,构成了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特定的安稳的因素。他不去外面找事,更不会闹事,他就习惯用眼睛,寻找阅读这个世界上永恒的星光。
万籁俱寂的时候,
我听见潮水悠悠卷上海岸, 我听见流水与沙砾的嘶嘶声响,
仿佛对我轻轻道贺,
因我最爱的人,
卧睡在我身旁,
在凉夜里
在同一袭被盖下。
在朗费罗的诗歌里面,在这样的文字里面,你会不眠。
因为精神的旗帜,一直飘扬,也因为,灵魂一直告诉任何一个读书人:你的世界会更加磅礴和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