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友重刷了《同桌的你》,跑来问我:“如果周小栀去了美国会不会就真和林一在一起了?”
我笑她傻,剧本摆在那,就算林一没去美国,她俩也不会在一起。
女友无非就是想表达她俩要是没有异国也不会就此错过,只是我挺想告诉女友我和她没异国也异地过,现在不照样好好的,说白了就是咱从未对对方失去兴趣过。
我记得和女友刚好的时候,咱俩在小区兜了三圈,最后莫名其妙的定下了三个愿望:一起去看场演唱会,一起去旅行,最后结婚。
那时候还在上学,没有经济来源,这些愿望对我们来说就是憧憬。
之后上了大学,两地相隔不算太远,火车一个小时的距离,一星期见一次面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约定。
虽说大学脱离了家里,有了生活费,可除了省吃俭用和她见上一面外,也没有剩余。
大二后,朋友圈时不时晒出在外旅行的照片,我俩也心动了,那时候我决定把愿望提前了。
去旅行的基础是要有money,所以经济成了我们的奋斗目标。
因为她是师范院校,做培训班的辅导老师每个月可以攒下一笔钱,而我在工科院校离市区又较远,做辅导老师显然没戏。
只是我脑袋蛮灵光,在寝室卖卖泡面,写点论文,帮人制作ppt答辩课件之类的活也算一笔收入。
为了能尽早去旅行,我们把一星期一见改成了半月一见。足足攒了两月,两人怀揣4000多,在大二11月初,我们如愿去旅行,完成了第一个愿望。
都说情侣之间一定要去一次鼓浪屿,听到这句话之后我们就将目标定在了厦门。在鼓浪屿上踩沙滩、骑单车,也许这里是真的适合情侣,和想象之中没太大差异。
紧接着大二的下半期我们又实现了第二个愿望:一起去看了周董的演唱会,五月中旬还未放假,靠着室友的答道我们跑到了南京看了那场魔天轮演唱会。
也不知是因为她曾说过第一场演唱会一定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还是因为周董是我的第一位偶像。
那场演唱会我表现得格外兴奋,即使坐在最后,看不清动作还能叫得那么嗨。
如今在车站又看见周董的宣传海报,只是除了回忆心里再泛不起涟漪了。那时的我和她因为没钱只能坐在最后一排,连住宿都是最便宜的标间。现在买得起A区的门票,却也没那份冲动说带她走就走了。
所幸,我们在心还没变得无趣之前就在那个夏天尽早的完成了愿望体验过了应有的青春。
要说心何时变得无趣的,可能是从迫于现实的压力开始。当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完成心愿开始,转向买房买车后,这些东西就像幻化成泡沫一样消失无踪了。
即使比起买房买车看演唱会去旅行的钱不值一提,只是这次我们没像以前那样“任性”。
还是明白了现实,说走就走的旅行放到我们年轻人身上还是过于奢侈。旅行计划早不知道何时与文件粉碎在机器里。
这个阶段过了,兴趣也没了。也就如女友所说,周小栀去了美国,她俩还真在了一起,可惜小栀去美国的兴趣没了,对林一的感情也散了。
这不禁让我感到空洞,如果我们有房有车会不会也对现在的一切兴趣散了?这种像机器一样的达成目标让我感到害怕,怎么说,还是少了那么点温度。
女友看完我的留言,不知道她是否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我们真的太久没一起去旅行,明知道只要谁提出来就可以轻易实现,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了“未来”而把它放在了一个极其次要的位置。
也许成长后的代价不只是失去童真,还失去了能及时行乐的能力。
你看,明明才20出头,心就开始老了。
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一眼就望到全部轨迹,无趣之外还是无趣,最后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想明白这点,我想尽早的去旅行,逃离这座城市,和她,还去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