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万象心生。且说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佛说:众生皆苦。每一层境界有每一层境界的无奈,皆为苦。
佛说:众生皆苦。
佛说:万象心生。
佛学哲学论说:万象由心生。且说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 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说:众生皆苦。每一层境界有每一层境界的无奈,皆为苦。
且说这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一阶段是我们建立认知、模仿与学习的新生阶段。对于新生阶段时期的我们来说,万物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充满未知的。我们需要通过家人、老师的教育。即通过外物的帮助来学习,储备知识和认知。在我们新生期的阶段我们的认知是通过外界的传授而来。我们把通过外界传授而来的认知用来判断事物,即:外界告知我们这是什么,我们便认识了什么,不会产生其他。即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佛说:众生皆苦。新生期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我们的描绘很多都是外界向我们输入的描绘信息。我们很多事情不受自己的控制,充满无奈。就像很多从小就被训练为杀手的孩子;像从小就被淫恶之人灌输淫恶之思的孩子;像从小就被抛弃而变得冷酷无情的孩子……
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一阶段是在我们新生期已经储备的认知上进行纠正、徘徊、怀疑、不屑的动荡期。随着我们认知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自我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通过自己我的习得和后期习得环境的影响因素等,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新生期来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拥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自己建立的认来认识这个世界。此时阶段,自我认知受主体因素和外界因素会经常性的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山与水通过自我的认知与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替换和指代,充满了无限的选择机会。山,可以指代认知主体的权利象征,认知主体充满了向往。水,可以指代认知主体源源不断的财富流入。因为这一阶段认知有了很多的改变,原本的东西也有了尽乎无穷的替代物与近似物,无穷无尽。看什么都不是什么,而成了心里想的那个什么。佛说:众生皆苦。动荡期的我们时常充满各种无奈和选择而苦恼。动荡期的我们内心的挣扎,让我们心身疲惫。财、物、爱、恨……
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阶段是在动荡期之后的顿悟期。当经历过动荡期,万事万物都已有了一个全新的顿悟。动荡期的得与失的最终结果让认知主体又重新进入了一个学习和顿悟的一个过程。在动荡期之后,有了更加深层意义的认知,产生了顿悟,纠正了动荡期的偏向认知。万事万物又变得纯净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佛说:众生皆苦。顿悟期的我们要为自己前面的债而买单,为苦。
认知主体对自我的认知与对社会的认知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不同的。即二者并不能刻意分离。社会像一个海洋一样,需要源源不断地流入新的河流汇入。在你是河流还没有汇入大海之前,认知主体的社会认知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完整的社会,就这河流这么大,这就是认知者当阶段的认知社会的完整度。在自我认知是海洋的阶段范围,认知主体自然会认为自己认识的完整社会就是海洋这样。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是不可分离,不可逾越的。当拥有海洋认知程度的完整社会的认知的主体给你讲述了完整的社会,那么你的自我认知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先有的认知储备能否理解呢?当你通过大量的书籍、自我习得,你认清了自己。但是把你放在大海的社会里,你又能否很好的用自己的社会认知来看大海呢。河流都还不知道,怎么谈大海。自我认知与对社会的认知应该是每一个阶段相互共生的。
是为人生三期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