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没能把孩子叫起来,我做熟饭了再去叫。
其实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小宝听见了,还说了句“你怎么知道哥哥喜欢听这首歌?”但是看到哥哥没起,他也立刻又睡着了。大宝在听到音乐,并被往脸上放了湿毛巾的时候,他一把把毛巾扯下来扔到了地上。我有些沮丧,也不太清楚前两天商量好的办法,怎么就不行了呢?有什么变量呢?
在我再次叫他们起床的时候,都还躺在那里,没有反应。我问了一句“怎么妈妈放了音乐,也放了湿毛巾,怎么没把你们叫起来呢?”大宝张口就来“因为你没放电视!”我全当孩子是玩笑话,但是回头去盛饭的时候,又想,孩子那样说话我是不爱听的。因为那话触动了我的神经,我的问题。所以当下我已经陷入情绪,没法很好的回应了。不过就在我盛饭的当下,想法冒出来了。不用对抗的态度,不用否定的言语,去回应孩子说了自己不爱听的话,而且用爱去引导和邀请,可以说“不是只有电视可以叫宝贝起床吧,妈妈的爱心早餐,是不是也可以把宝贝叫起床呢?”
我后来的确又去孩子们哪里说了同样的话,但是并没有叫起来。而是石先生把他们喊起来的。
尽管我没有把他们叫起来,但是我对于我的反思和回应策略方向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在上午,我又问了大宝。“怎么前两天,我放音乐又拿湿毛巾,就能把你叫起来,怎么今天同样的办法就没起来呢?”孩子笑笑说,“其实我心里是有个小鬼的,”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想着我再坚持一会儿(不起),你就会去把电视打开的。结果你没有打开电视,而我又睡着了。”
昨天早上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起床,我看他们醒了却不下床,就去打开了他们喜欢看的电视剧。结果,大宝看了一集又一集,一天里又有了躲避的角落,而且不让看还非要生气。所以今天早上,我吸取教训,不能再放主题曲和电视剧了。结果孩子还以为我会妥协。
有两点收获,一是我一直以来的讨好情节,在帮助孩子这里隐蔽的起着作用,并不能让孩子生发出自主自动的能量。
二是孩子们的话不是玩笑话,是因为大人没有用心去理解,以为那是玩笑话或者对抗的心机话。其实那是父母自己的内心的投射,不是孩子的真实情况。
关于这一点,另外一个佐证,是前两天孩子干妈说的她家女儿的事。她的女儿在大家眼里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她说她们家没有暖气,孩子非要穿着凉拖,让她穿棉拖就是不穿。家里是很凉的,穿着凉拖,对身体很不好。说了好多次她就是不穿,她说棉拖鞋穿着出汗。还有她现在已经开始穿秋裤加单裤了,在家里就穿秋裤,出门再套上外裤,外面还很冷。让穿厚些,就是不穿,说太麻烦。
如果不去试着理解,就会觉得这个孩子真倔,真有自己的主意,不听话,叛逆!其实这种观点是大人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对抗的内在的外显。可是妈妈比较能够放下自我,体谅孩子。她说,当她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着帮助孩子,而不是挑剔抱怨孩子的时候,事情就有了转机。
孩子说棉拖出汗,于是她带孩子去买了一双软的单鞋。孩子说穿厚裤子麻烦,她就带孩子去买了一条可以外穿的保暖裤。孩子别提多高兴了!
当你认真倾听孩子的时候,你就理解了孩子;当你想着帮助孩子,而不是看他不顺眼先对抗起来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展开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本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像那双单鞋和那条外穿保暖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