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满汉之分下不同的微妙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争议最大,这是无可辩驳的,后世立场各有不同,褒贬程度不一,因此,就有必要还原一下完整的清朝历史。但民国诞生后,连共和国都七十岁了,权威的《清史》依然诞生不了,只有N多年前遗老们编撰的《清史稿》,羞羞答答地添列在“二十五史”中。

17世纪以来的满清历史真的搞不明白吗?其实大家都懂得,现实的考量因素太多。不过,即便没有一部完整的《清史》出示,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很多历史的事实。在诸多书籍中,侯杨方老师凭借独特的立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征战》,展示了满清三百年的拓疆史,磅礴大气;《治世》,展示了满清诸多皇帝如何通过不同的手腕,把泱泱大中华捏合在一起;至于《名臣》,表面上展现的是诸多大臣的宦海沉浮的得失,但通读全篇,很显然,作者想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实证《征战》和《治世》,证明这两部的立场和出发点是正确的,属于以人补史。

例如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细节,康熙重臣索额图和明珠,汉文化造诣都非常高,不是精通绘画就是精通青铜器,比汉人还汉人。康熙本人都汉化得非常厉害,可以说,不管满清贵族中有多少人保持满族本色,满清上层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进行汉化,把传统汉地的经营当做立国之本,同时减轻对漠南诸部的依赖。

另外,在重用汉人的同时,微妙地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岳钟琪的遭遇就可以说明一切。雍正用得着他的时候,“信任”得不得了,岳也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在试探其加入八旗失败之后,岳钟琪就开始起起伏伏了,差点不得善终。而封建中央集权下的人性扭曲,还不仅仅发生在皇帝身上,在民间有着很高声誉的刘墉,竟然是靠文字狱发迹的,真实的口碑和民间的口碑相差极大...

发生在满清名臣中的人生沉浮,很容易让人想到侯老师在序言中提到的两个字:分裂。侯老师力图还原高度分裂的清朝,从“战”和“治”的理性角度,展现一个真实的清朝,让人非常耳目一新。《名臣》等著作不同于“新清史”系列,后者的角度还是离着中国人太远,而侯老师的文字表面上展现了诸多权谋,实际上展现了满清的优秀和不足,可以想象出,满族向汉族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处处以汉朝为榜样,一旦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样会抓瞎,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我有一种预感,侯老师的清史系列读物,表达的结构和方式是巧妙的,一旦机会成熟,这几本书解构再结构,就会是一本非常好的清朝通史读物,引导我们进行历史的反思。例如,如果说满清在前期,上层对汉化政策还有分歧,那到了雍正年代,就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才有了乾隆彻底搞定准噶尔的底气。

关于给清朝划重点,不应该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些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内容,应该成为主要内容。满清在明清易代、开疆拓土方面和在近现代的表现,注定是当下最重要的历史参考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