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本书是在刷微博时看到一个博主推荐,吸引我的是书名,听起来应该就是一本励志书籍。后来看到简介,是有关原生家庭与教育的,更加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便在二手书店里买了它。
说来愧疚,这本书可能读了有一个多月,期间因为上班等缘由一直拖拖拉拉。这周赋闲在家,花了三个时间段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的教育故事,作者在17岁前并未上过学,接受的是家庭教育。17岁后作者考取了大学,并去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进修。或许很多人会感慨故事的神奇与作者的强大,但这本书讲述的恰巧不是作者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升学,而是讲述了她,在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下,与17岁后接触的大学社会教育之间的冲突。作者不断矛盾、不断反省、不断迷茫疑惑、甚至不断自我强迫说服与思考,只为了对从小到大,家庭、父亲、兄长给她的思想,与她的大学教育的思想之间获取真相与平衡。
书中让我感到震惊的地方,一是卢克受伤时,爸爸用手去扑灭可能要燃起的山火,
"然后一个回忆浮现出来——那天晚上在厨房,母亲在他红肿气泡的手上涂上厚厚一层药膏,爸爸疼得龇牙咧嘴——我知道他肯定干了什么。“
”我想象着爸爸仰望苍穹,高声祈祷,然后把儿子抱上卡车,让他坐在驾驶座上。爸爸挂上档,卡车开动。车子开的够快了,卢克紧握方向盘。爸爸从行驶的卡车上跳了下来,重重摔在地上,滚回一圈,然后跑回火边。“
二是肖恩对塔拉第一次的行为暴力;
三是在塔拉决定去剑桥大学时,爸爸在机场的眼泪,他怕他找不到跨越大洋的女儿,
”我拐过弯,他仍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那个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
“ '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给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
四是塔拉意识到,黛西、泰勒都是肖恩的弟妹,他们也曾受过肖恩的暴力;
五是母亲对塔拉的”背叛“,母亲并没有对父亲说明肖恩的事情,她对塔拉的一切道歉造成了塔拉的奔溃与失望。
作者在书中也有说到,父亲对他们的爱的无比巨大的,甚至可以超过他的信仰(送他们去医院),父亲对他们的爱在书中,通过作者的描述是可以切实感受到的。我想,这也是作者不愿与家人断离、甚至打算放弃自我回到家庭的原因。虽然这个家的教育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切实存在的。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带给了塔拉的新世界,带给了她生命的无限新可能。从一开始哥哥泰勒鼓励她去考取大学,到后来导师大卫·朗西曼博士对她继续进修学习的鼓舞与肯定,都是塔拉在远离大山、觉醒自我的过程中有力的推动因素。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