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一定是最期待的时刻。那时的新年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愿望——期待新衣服、期待压岁钱、期待美味的大餐和热闹的氛围,这些愿望和期待让童年的新年显得特别珍贵。不知从何时起,传统的年味好像早已渐行渐远。没有热闹,没有烟花。少了小时候那种对年的仪式和期待。
小时候过年一定是兴奋的,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很多的期待。期待新衣服、期待压岁钱、期待放鞭炮、期待美味大餐……那时的年能满足我们很多的愿望还能得到很多的优待,所以,那时的春节是我们孩子们最渴盼的时光。
记忆中的年味是满屋子的翰墨飘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红的春联,意在辞旧迎新,以彰显节日的隆重,表达着一种喜悦和憧憬。那时写春联成了年前的必须,一到年关,乡亲们便一波一波的赶往爷爷家。爷爷是教书先生,毛笔字写得特别的好,所以,这时村里人都会带上红纸上门请爷爷写春联。纸是一大张的,爷爷在写之前要将纸折叠裁开,不一会一张大纸就在爷爷的手里变成了一幅幅对联纸,铺在桌上,爷爷提笔悬腕,开始挥毫泼墨写春联,我站在桌前给他拉对联纸。不一会遒劲有力的大字就在我眼前跃然纸上,心里特别佩服爷爷。每完成一幅对联,爷爷都会让我帮忙晾晒,这不仅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常常几间屋子的地面上都晾满了写好的对联,红彤彤的,一地的喜洋洋!那些已晾干的对联,爷爷就让我一幅一幅的将它们卷好放一旁,好腾出位置来摊晾后写的对联。就这样,每年过年前,爷爷都要忙上好多天。年味也在这种墨香中渐渐氤氲起来。但如今,爷爷去逝已二十多年了,村里家家户户也不再需要请人写对联。街上有大量的印刷品春联批量发行,上街花几块钱就能买到精致的印刷品。虽然省事,也比手写的更美观。但总觉得少了很多的韵味与情愫,似乎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记忆中的年味是新衣服里的兴奋喜悦。那时过春节,给孩子做一身新衣服是所有母亲的心愿,过去的物质生活不富裕,这样简朴的愿望能让所有的孩子兴奋好长时间,早早的期盼着新年的来临。很小的时候,衣服基本上是家里请裁缝师傅上门做,妈妈很早就在农忙的空闲上镇上买些布匹等到师傅上门的时候交给他。在家里堂屋架起一个大案板,所有的布料都堆在上面,师傅就在上面裁衣。最兴奋的是师傅把我叫到跟前给我量尺寸,心中想着马上就有新衣服了,特开心。家里有裁缝在做活的时候是玩得最不踏实的时候,一会就想跑回家看看新衣服的进展怎么样,总是嫌裁缝师傅的动作太慢了点。终于做好了,但只能试试,要等到过年才能穿。总算到了年三十晚,妈妈从衣柜里拿出新衣服整整齐齐的叠在床头,等到明天起床就可以穿了。想象着明天可以穿新衣服的情景,兴奋得睡不着。一大早就迫不及待的起床穿上新衣服,到村子里去找小伙伴,大家也都穿上了新衣,不过都比平时收敛多了,都生怕弄脏了新衣服。而今,物质丰盈,只要有需要孩子们随时都有新衣服穿。穿新衣已然没有了一种仪式感,小孩也已无法体会过新年穿新衣服的兴奋感。
记忆中的年味是满屋子的热气蒸腾。办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那时每家对春节的执念。摆满了鸡鸭鱼肉的年夜饭也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那时年月,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这一桌子丰盛,人们早早的就忙活开了,磨米磨面打豆腐,杀鸡宰猪腌腊肉。其中做豆腐是最为繁琐的,先要用水将黄豆浸泡发胖,然后用石磨一瓢一瓢的磨出浆,两人一组,一人磨,一人放豆子,推磨是很累人的工作,但人们还是笑逐颜开,毕竟是打豆腐过年。豆浆磨好后还要用纱布虑浆,再将过滤后的浆水倒到锅里烧开。烧开后舀入大缸里点上石膏水,点浆可是一大技术活,轻轻搅拌后盖上盖子捂一会,掀开盖子一看豆浆已然变成了豆腐脑。屋内蒸汽弥漫,香气四溢。此时的我们早已拿着碗等候在旁。妈妈给我们一人盛一碗,于是我们满足的端到一旁享用去了。父母将剩下的豆腐脑舀到门口早已准备好的大案板上的布里,装完后将布扎紧,上面再压上一块案板,然后就是全家总动员找来各种重物压上,待到里面的水分挤出,豆腐就成型了,妈妈用刀将这一整块豆腐划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小块放到篮子里晾开,方方正正,白白嫩嫩,让人不禁垂涎三尺。后来,父亲买了一台磨豆子的电机,打豆腐就可以少很多工序,村里人也基本上都到我家来磨豆浆,石磨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豆腐,“多福”。我想那时每年过年都要打豆腐,不仅是因为吃,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祈祷和祝愿吧!如今随时都可以买到豆腐,但都缺少那时过年手工制作的豆腐的美味又“多福”。
记忆中的年味是烟雾中的爆竹声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过年,家家都会备上好几挂爆竹,其中大年初一开门红的炮仗最响彻云霄,新的一年的大门在炮仗声中开启了。那时早早起床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而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放鞭炮。大家都会怀揣着几个“十挂头”。肯定是舍不得一下就放完的,我们将一挂挂爆竹拆开成一个个小炮单独来放。但也容不得奢侈的享受,要留够一个春节的库存。于是去各家门前捡“哑炮”也成了大家必备动作。鞭炮燃完后总有一些漏网之鱼,每当捡到一个“哑炮”便如获至宝。还有引线的就插在地上点燃引线让它燃放。没有引线的就掰断像弓,挨过排个大圆圈,从中间点起火来相互燃着,瞬间一团烟火燃起好不漂亮。而今,很多城市过年放鞭炮已成为往事。过年放鞭炮的乐趣现在的孩子也很难体会到了。
“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生活在变,年俗也在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的年味逐渐从传统习俗中走了出来。现在的春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丰富让孩子们不再需要特意准备新衣和期待压岁钱。街边的印刷品春联让我们不必花费时间去找手工写的春联,方便快捷又美观。虽然失去了传统年味中的一些细节与仪式感,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节日里那份浓浓的团圆与温暖。在每一个春节里,中国的年味永远在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