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https://blog.csdn.net/chenguolinblog/article/details/51779197
1. Cookie 介绍
HTTP 协议是无状态的。因此,若不借助其他手段,远程的服务器就无法知道以前和客户端做了哪些通信。Cookie 就是「其他手段」之一。 Cookie 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用于记录用户在网站上的登录状态。
- 1.用户登录成功后,服务器下发一个(通常是加密了的)Cookie 文件。
- 2.客户端(通常是网页浏览器)将收到的 Cookie 文件保存起来。
- 3.下次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时,将 Cookie 文件发送给服务器,由服务器校验其含义,恢复登录状态(从而避免再次登录)。
2. requests使用cookie
当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与远端服务器连接时,远端服务器会根据需要,产生一个 SessionID
,并附在 Cookie 中发给浏览器。接下来的时间里,只要 Cookie
不过期,浏览器与远端服务器的连接,都会使用这个 SessionID
;而浏览器会自动与服务器协作,维护相应的 Cookie
。
在 requests 中
,也是这样。我们可以创建一requests.Session
,尔后在该 Session
中与远端服务器通信,其中产生的 Cookie
,requests
会自动为我们维护好。
3. POST 表单
post 方法可以将一组用户数据,以表单的形式发送到远端服务器。远端服务器接受后,依照表单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调用 requests
的 POST 方法时,可以用 data 参数接收一个 Python 字典结构。requests 会自动将 Python 字典序列化为实际的表单内容。
4. 实际模拟登录 GitHub 试试看
在 Chrome 的审查元素窗口中,我们可以看到提交给 session 接口的表单信息。
其中,commit
和 utf8
两项是定值;login
和 password
分别是用户名和密码,这很好理解。唯独 authenticity_token
是一长串无规律的字符,我们不清楚它是什么。
POST 动作发生在与 session 接口交互之前,因此可能的信息来源只有 login 接口。我们打开 login 页面的源码,试着搜索 authenticity_token 就不难发现有如下内容:
<input name="authenticity_token" type="hidden" value="......" />
原来,所谓的 authenticity_token 是明白写在 HTML 页面里的,只不过用 hidden 模式隐藏起来了。为此,我们只需要使用 Python 的正则库解析一下,就好了。
import requests
from lxml import etree
class Logi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 模拟浏览器的请求头
self.headers = {
'Referer': 'https://github.com/',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OW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57.0.2987.133 Safari/537.36',
'Host': 'github.com'
}
self.login_url = 'https://github.com/login'
self.post_url = 'https://github.com/session'
self.session = requests.Session()
def token(self):
response = self.session.get(self.login_url, headers=self.headers)
selector = etree.HTML(response.text)
token = selector.xpath('//div//input[2]/@value')
print(token)
return token
def login(self, email, password):
"""
在github点击登陆按钮时,在 Chrome 的审查元素窗口中,我们可以看到提交给 session 接口的表单信息
注意(post_data的内容要和from_date的信息完全一致,
其中authenticity_token的内容为我们在h5页面中提交时,type='hidden'的内容)
"""
post_data = {
'commit': 'Sign in',
'utf8': '✓',
'authenticity_token': self.token()[0],
'login': email,
'password': password
}
response = self.session.post(self.post_url, data=post_data, headers=self.headers)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self.dynamics(response.text)
# print(response.text)
def dynamics(self, html):
selector = etree.HTML(html)
dynamics = selector.xpath('//div[contains(@class, "news")]//div[contains(@class, "alert")]')
for item in dynamics:
dynamic = ' '.join(item.xpath('.//div[@class="title"]//text()')).strip()
print(dynamic)
if __name__ == "__main__":
login = Login()
login.login(email='username', password='pwd')#此处填写你的用户名和密码
- 首先,我们准备好了和 Chrome 一致的 HTTP 请求头部信息。具体来说,其中的 User-Agent 是比较重要的。
- 仿照浏览器与服务器的通信,我们创建了一个 requests.Session。
- 我们用 GET 方法打开登录页面,并用正则库解析到 authenticity_token。
- 将所需的数据,整备成一个 Python 字典login_data
- 最后,用 POST 方法,将表单提交到 session 接口。
- 最终的结果经由 302 跳转,打开了(200)GitHub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