垀圻
黎青屏
垀圻是方言,我们三门峡盆地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垀圻是指黄土的凝聚结构。有两种情形,外观不规则的通俗叫法是坷垃。
庄稼地里一旦有了垀圻,禾苗叶芽根须伸展受阻,不利作物生长,往往造成减产。每年秋末耕地播种小麦,父兄们都会叫我们下地打垀圻。打垀圻,付出力气,不见成效,直到小麦播种结束,总有打不完的垀圻。干这种活,煎熬懊恼人。
农谚说:谷种垀圻,麦种泥。
谷子不怕种在垀圻堆里,就怕种在泥窝里;小麦不怕种在泥窝里,就怕种在有垀圻地里。
老年人常常感叹:人算不如天算。处理垀圻的最好途径是晒稙麦地,小麦收获过后,不再回播晚秋作物,三伏天里,每伏犁一遍地,太阳晒干垀圻里的水分,再下雨浇透垀圻,蒸发至半湿不干,再犁地,垀圻遭遇撞击,自行粉碎。
农谚说:犁地不带磨,不如在屋坐。
到了末伏天,为了保墒蓄水,犁过地,必须要磨地,一磨,所有的垀圻都粉碎了。
秋收过后,犁茬地,翻起满地垀圻,冬天里任由雪封冰冻风吹,翌年春天,稍降春雨浸润,套上牲口,磨平压实,消除垀圻,减少蒸发,保护墒情。
播种稙小麦稙秋不用打垀圻。
但是种稙小麦稙秋,一年只收一季,直观上土地利用率偏低。垀圻是冒雨管理收获作物践踏蹂躏土壤的付产物。
20世纪90年代,耕种土地普遍使用旋耕耙,旋耕耙的耙齿其实就是一种刀具,高速旋转中,所到之处粉碎了大大小小所有的垀圻,耙过的地比磨过的地更细腻。
伏天遭遇极端天气,降水充沛时,免不了冲垮地边地埝,垀圻派上用场,填壑补缺,相邻垀圻的缝隙里种植进忍冬或迎春,一旦成活扎根,填壑补缺就成功了。
民谚说:人吃土一辈,土吃人一口。
我们生在黄土地上,长在黄土地上,干在黄土地上,吃喝用度全都从黄土地上来,我们的生命在黄土高原上诞生,延续,终结。无论长短最后归结都是重新掩回黄土。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民族实行土葬,黄土地上挖墓坑,墓坑里头凿墓窑,棺材吊下墓坑,推进墓窑里,用垀圻封住墓窑,留洞口,点燃干草火塞进去,待浓烟就要冒出,尚未冒出之际迅速填土直至填满墓坑,隆起坟墓谷堆。叫做聚元气。
时常有人在雨后的夜梦里见到故去的亲人,说窑隔塌了,屋里漏水了。天亮到坟墓上去看,果然,坟墓的低洼处,积聚了雨水,钻进坟墓里去,有了塌陷。人就说掖墓了,从远处取土,填充修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种庄稼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各种塑料麻纱编制包装袋越来越多。不再使用垀圻封墓门,往麻纱编制包装袋里装土,一袋一袋码起来封墓门。很少有跨塌,钻水掖墓。
遥远岁月里,使用垀圻过程中,人们熟悉并掌握了黄土的习性,制作木质模具,用模具制作出具有规则几何体形的垀圻。这种垀圻通俗的叫法是土坯。
垀圻有了棱角分明的标准几何体型,不再是弊多利少的害物,就成了建筑材料。
凿了窑洞,扎磊垀圻,安装门窗,封堵窑洞口,这种建筑,方言叫扎窑隔。
用垀圻还能砌磊起四堵方框儿房墙,两头起山尖,架设椽檩屋架,就能盖起供人们居住的房屋来。
能砌墙盖房屋,就能砌墙盖门楼,打围墙。
住窑院,风吹日晒雨淋,崖面剥蚀脱落,用垀圻砌墙,抹上泥巴就能起到保护作用。
倘要模具一头宽一点,另一头窄一点,垀圻的两个横截面是等腰梯形,叫镢楔垀圻,用于套箍窑洞,套箍出来的窑洞叫垀圻窑。
无论窑洞还是房屋里都盘土炕,土炕用垀圻砌磊成四方仓叫做炕箱,整个垀圻对折抉成两个半拉,叠在一起,粘上少许泥巴,均匀摆开叫做炕腿,炕腿上面平铺垀圻,叫炕面,抹上一层泥巴,打磨光滑平整。炕箱正中位置留洞口,叫做烧灶。炕头盘锅台与炕箱联通,炕箱又与预留在窑隔或房墙上的烟囱联通。
土炕盘好,炕箱立墙也上泥巴抹光抹平。炕面上铺上厚厚的麦秸,在烧灶里架柴点火,烘烤,直到所有的泥巴都烘烤干透。就能铺上芦席,铺上被褥睡觉了。
在锅台上烧火做饭,柴烟通过炕箱从烟囱里排出。冬日里天寒地冻,架上柴草,在烧灶里燃烧,就能睡上热炕。
经年累月,烟熏火燎,土炕的垀圻上凝聚些黑色的烟油烟垢烟尘,浸润得垀圻变了颜色,或黑,或红,或黄...拆掉土炕,打碎垀圻就是上好的肥料。最适宜施在稙秋地里,降水充沛的季节里,夜深人静时,走到地边儿,能听见禾苗儿蹭蹭蹭地往上长的拔节声;白天也能看到庄稼苗儿,一会儿一个样儿。
母亲历经十月怀胎,一旦出现分娩征兆,立马揭掉土炕靠近窗户一头的被褥,炕席,在炕面上铺一层柴灰,柴灰上铺一层干草,干草就是谷草,收获过后的谷禾。婴儿生在干草上,三门峡人都说人生上世是生草落地。母亲要光着屁股,在干草上连坐数日,直到淋尽腹腔里的瘀血,才能撤走干草,清除柴灰。铺上被褥,穿上裤子接着坐月子。
黄河流域是古老华夏民族农业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是最早种植小麦,谷子,糜,黍等耐旱作物的地方。三门峡人上世落在一把干草上,下世还要点燃一把干草聚元气。与谷禾感情笃深,一生一世都不分离。只是那时候三门峡人还没意识到干草上存在着大量的病毒病菌,诸如破伤风之类,初生婴儿在生草落地四天六天七天嘬口丧命,屡见不鲜。人们只知道那是四六风,七天风,却不知道那是破伤风。破伤风及其他感染疾病,夺去母亲性命的事也时有发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母亲分娩全都住进医院,伤亡率降至最低点。
每年冬春农闲是打垀圻的最佳季节,挖起一堆半湿不干的土,拍碎,翻搅溜匀,地下铺一块石板,放上垀圻模,模内壁及石板上撒柴灰,装进溜匀的细土,脚踩一遍,掂起石杵咚咚咚咚咚,杵实则。
不能小觑了打垀圻,可是技术含量不低的活儿。最高手的境界是三锨五杵,只铲三锨土,左中右倒开摊平,只点五杵,中心位置一杵,四角四杵。低手们就各有不同了。
不过装土点杵还不是打垀圻最关键的技术。民谚说:会打不会垛,倒了是一摞。最关键的技术是垛垀圻,要求地下光滑平整,不能有坑洼斜坡,垛放横平竖直,全凭眼力判断。如果稍有倾斜,垛起来会全部倒塌,前功尽弃。所以打垀圻是力气活,却不是所有能下得了力气的人都能干得了的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发家致富计,人们普遍种植烟叶。就有会打垀圻的人肩扛自家垀圻杵垀圻模走村串户打垀圻,供雇主盖炕房。论个计酬,挣的是力气钱也是技术钱。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建造房屋,不分贫富尊卑,全都使用砖头砌墙,就是凿了窑洞,也使砖头套箍内衬。当砖头的性价比超出垀圻后,即是盖炕房也不再使用垀圻,改用砖头。
垀圻模垀圻杵闲置封存起来了,只是当村上要过红白事情,人们忽然想起要用垀圻盘穿山灶,漫村里寻找倒塌的炕房,拆取垀圻。炕房很快拆完了,拆起遗弃的旧宅窑隔来。窑隔也拆完了,人们还是不愿意打垀圻,厨师们割开废弃的汽油桶,搭配钢筋,焊接成穿山灶,再也不用垀圻盘穿山灶了。
无论房屋里窑洞里再也不盘垀圻土炕了,就是盘炕,也是砖头砌成炕的外形,不装炕腿,也不上炕面。就是一个藏小麦的粮仓,粮仓上面用木板封口,炕还是做成了床。人们睡床,再也不睡炕了。冬天插电热毯御寒。专设厨房,用电或煤气做饭。
给21世纪出生的娃娃们说垀圻,及垀圻衍生的故事跟讲阿拉伯民间故事天方夜谭没有区别。他们不知道垀圻为何物,跟土块联系不上。
2019年1月27日于高铁郑州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