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天,看完《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以后上豆瓣打分。搜到这本书的时候扫了一眼历史评分,觉得有点奇怪:有不少人给它五颗星,也有好几个人给它一颗星(最差)。出于好奇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然后发现,不喜欢它的人大都在批评它结构简单什么也没说,而喜欢这本书的人,大约都是内心深处有一道伤,而作者方式很有疗愈作用。
于是明白,有些书适合所有人,而有些书,可能只适合一部分人,比如你,甚至只是,当下那个时候的你。
然后我下单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我很早知道,说的是一个患了绝症的老教授临终前给他以前的学生上的人生课;我甚至还打开看过,但是当时完全提不起兴趣看下去。《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中作者将它作为连续三周书评作业的对象,显然很推崇里面的内容;我打算做一遍《写》里面的作业,于是决定先看下这本书。
书到的第二天,我用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那天晚上我重新思考了下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比较冷静地和先生沟通了一些原来自己认为根本没必要跟他讨论的事情,然后发现他给我的建议,其实比我自己能想到的更加客观、冷静和实际。
当晚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起,不管站桩、拉筋还是打拳,我都明显地比前段时间更能静得下来,动作的速度更慢了心更安定了,久违的“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又回到了自己身边。想起某位师姐说:心底开出一朵花。练完时真的是这种感觉。
忽然就觉得,许久以来的低落,或许就为了最后这一刻的到来。过往我所以为的自己的优点和好运,给我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好处;而我所以为的缺陷或者坏运气,比如我总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又过分敏感,也并不一定真的就很糟糕。如果我身体很好,我可能永远都不会锻炼更不会来打拳;如果不敏感,固然会省掉很多麻烦,却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可能因为感受不到任何成果而中途放弃。
于是真正觉得:我所拥有的,好的不好的,接受就好。
2
书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书不厚,内容也真的不多:
1.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2.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所以许多来探访我的人并不幸福。(汗,可能看这本书的人也是因为不幸福)
3.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4.我不让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怜。每天早上就一小会儿,掉几滴眼泪,就完了。
5.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的。
6.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7.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8.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这是我母亲去世时我最想得到的—-我称它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工作也办不到。
9.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10.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
11.你知不知道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什么吗?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我不是指金钱,我是指你的时间,你的关心,你的闲谈。你和一个孤独的老头打打牌,你就会发现新的生活价值,因为人们需要你。
12.现在这些可怜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他们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连自己也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他们要嫁娶的人呢?
13.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里最重要的,是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14.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15.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相爱或者死亡。
我看得想哭,因为影影绰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总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活着,却连独自去旅行都不愿意。
3
从2018年第一天起到看到这本书之前,我都处在非常糟糕的状态中:频繁感冒、睡眠不佳、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拖延症严重、对将来没有信心、看谁都不顺眼。
我做了很多努力,试图将自己给掰过来:
1.跟着晨读群读完了很不好读的《大脑的未来》,又开始更难读的《资本论》。
2.参加了站桩训练营,它并没有让我后来的站桩变得更轻松一些,但是它让我更能够直觉地关注到脑海中的念头,也能意识到目前的状态。
3.恢复了每天写2000字的习惯,看了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然后开始对自己的自由写作练习作出一些调整。
4.主动报名了007写作社群2月份的志愿者——这是我在整个2016年都特别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5.重新开始上Coursera的课程。
6.在Youtube上找到了曾经很喜欢的the School of Life出品的原版,顺带发现了另外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订阅号。
7.一个月内去了四次电影院,比之前一年去电影院的次数还多。
8.从西医切换到中医,并调整了自己的饮食结构和运动组成。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我依然还是老样子。每件事情在当时都觉得很有意义,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我依然处在非常糟糕的状态中。直到我看完《相约星期二》。
4
后来的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本书?然后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1.效果的显现,通常在你吃的最后一个馒头。
在我这一次是《相约星期二》那本书,但是如果别人遇到同样的问题也看了那本书,大部分可能那本书解决不了他的问题。问题的形成常常很复杂不是只有一个原因,而问题的解决同样如此。回过头来我大概可以知道,写作练习很有用,运动必不可少,最重要的部分是学会专注和学会清空自己的大脑,以及最后的催化剂是:面对死亡。但在一开始时,就算我的计划做得再详细,也不会知道最后可以这样解决。
2.对于每个人而言,“鸡血”的意义并不一样。以往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安慰自己的最有效的东西不是鸡血短片,而是一个十分钟的空难短片(别问我为什么这次没有看这个......因为我忘了......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完全没想起来还有这个),每次看完都深深觉得要珍惜生命,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不及了。似乎于我而言,相比金钱、爱情、狗血奋斗、亲情或者其它,最能鼓励我好好活着的,永远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从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大事,于是就以为生活中的各种鸡毛蒜皮,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
5
那天以后我也重新开始每天晚上和先生一起静坐(我们一直用跪坐的方式),以往每次都是我先站起来,因为腿麻得受不了。而最近每次先生都比我先起来很久,他问我:你的腿不麻了?我说:也麻,但是想想麻又麻不死人,于是好像也没那么麻了。我好像,突然就不害怕一直跪下去了。
真的,现在跪坐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不再害怕。而白天能够静下来,大概也是如此:不再害怕时间来不及,我后面还要做什么什么;也不再害怕,都这么久了怎么水平还是这么差,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别人;又或者,也不再担心,别人想做的我都不想做,我想做的好像也赚不了钱,以后怎么办;以及,体力和精力都太差了,什么时候才能像别人一样......
以前,该追根究底的事情我总是想逃避,而不该纠结的事情却又总是放不开手;现在,我也并没有能够举重若轻。我只是知道,我会越来越有能力去处理我所要面对的事情。现实从不完美,我所要面对的情况也不太美好;但我知道,如果不逃避不害怕,我终究能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