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妈妈就说:长大了要经济独立,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夫妻之间还隔一双手(如果自己不工作,依靠老公,还要伸手跟他要钱)。
这句话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即使谈恋爱,结婚,也让我过的很有尊严。
小时候,我们村的很多同龄女孩,读到小学或者中学就外出打工,为了多挣一些钱,贴补家用,也为了早早的去见识一下花花世界。
有一年冬天,放寒假,我去找外出打工的发小玩,穿了一件大红色的羽绒服,火红火红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因为我觉得穿上很美,而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许破旧,里面的丝绵窜出了衣里子露在外面。发小爸爸笑眯眯的同她妈妈说:“我们家里的人都穿的越来越好,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是的,那是我发小放弃了未来一辈子可以出头的机会,换来了她们眼前的财富,眼前的衣着华丽。
后来不久,年轻女孩外出的越来越多,而那些贫困的家庭,也因为外出的姑娘,家庭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继而下一小辈的女孩也不断的外出。
而我妈,担心我受她们的影响,送我去县里寄读在一所中学里。
妈妈说,目光要放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的努力,换取未来的不吃苦。
现在,那个发小还在家里种地带孩子,依然过着在她十几岁她选择过的日子。
而我如父母所愿,可以出门不靠父母,不靠老公的资助出门。
有一种教育叫言传身教,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会一点一点的潜入孩子内心。
现在我也做了妈妈,我更加深切的明白,妈妈身上所背负的责任,所承担的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既希望他们过的好,又不希望他们委曲求全的生活着。
高考那一年,我读的是三本,每个月上万的学费。其实上个大专就可以。
我妈说,既然读,就上本科(爸妈商量的结果)。哪怕能与好的学习氛围挨上一点点的边,哪怕在那里能多学一点点本事,他们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尽最大努力给着我好的物质基础,也尽最大的努力给我探索远方的本事。
今天看了一个公众号宛英女子说:真正的富养,不是把最好的物质塞给对方,不是穿最好,用最好,去过多远的世界。真正的富养,是让她知道,最贵的东西,不是物质;最好的本事,是自己挣,而不是开口要。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妈妈,会劝女儿一定要嫁个有钱人,也有一部分妈妈,她们靠着老公救济,时时刻刻想翻身做经济独立的女主人,她们觉得这样生活会更好,经济独立,人格才能独立,才能有尊严的活着。
其实,我们身上都有妈妈的影子,对生活不甘,拼尽全力成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