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是古诗词集中的单元。而且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中招的考试必背古诗词,我们很多人的古诗词常态课都是先介绍作者,然后朗读,逐字逐句的赏析最后背诵。前面几首诗我也这样处理了,但是我感觉这样处理每一首诗,学生肯定会感觉很枯燥。对古诗词提不起一点兴趣。于是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我把杜甫的另外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进行比读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诗人凄凉的处境和他的家国情怀。在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时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联读,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引入,让学生们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什么?说一说初步印象,学生发言很积极,然后得出物是人非的感慨,自然引入晏殊的《浣溪沙》,学生再理解这首词就水到渠成。
讲的最详细的是李清照的《渔家傲》,这首词是李清照作品中少有的豪放词,而且李清照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词人。在讲这首词时,我运用了知人论事的方法。首先引入了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无忧无虑的活泼羞涩的女子,在遇到客人进门时的匆忙逃离的形象。还让学生联读了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让学生感受李清照少女时代的这种美好生活。然后讲到了她家境优渥,婚后的生活美满。到他晚年,国难夫死物失,处境凄凉让学生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然后引入《渔家傲》同样是凄凉的处境,同样是对现实的不满。但《渔家傲》相比凄凄惨惨戚戚,意境上写得比较开阔。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上阙写景,学生描述画面,下阙抒情,让学生找出最能概括李清照情感的两个字“嗟”“谩”引出情感然后用蒋捷的《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引用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作愁。让学生明白这时的愁是一种闲愁。到国破家亡,夫死这样的愁才是真正的愁。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字承载的含义有多重。
美中不足的是课后反思一下应该选一首写李清照婚后的诗做作比如《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样才能更详尽介绍李清照的一生。原本没有打算讲这么多,只是备课的时候自己备到了,后来想着给学生做一些积累,就讲了,讲的时候可能有些乱,但是我发现学生听得很认真。其实我发现学生们不是不喜欢听课。只是有时候我们的课太枯燥了,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味道。古诗词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让学生们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们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爱上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