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时,在卫国不受礼遇,曾向农夫讨饭却讨得一个土块,到曹国更被奇葩的曹共公偷窥裸体。流亡十九年复国后,晋文公图霸中原的大计便是先拿卫、曹两个祭了刀,是否有意为之,后人便不得而知了,但卫文公刚刚重建中兴的卫国却因此又踏入了迷途。
鲁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冬,楚联合盟国围宋。次年春,晋军向卫借道攻曹救宋遭到卫成公拒绝,被晋文公寻到伐卫口实。卫地五鹿失陷后,卫成公向晋国求盟不成,欲与强楚结盟又遭到国人反对并被赶出国都,只好无奈避居襄牛,将国政交付弟弟叔武,并命令大夫元咺辅佐。
之后的几年,卫成公更是劫数不断,“小动作”也不断。
先是听闻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出逃楚又逃往陈国,派元咺奉叔武代表卫国参加晋国发起的践土之盟,却听信“元咺立武叔为君”的谗言,怒杀追随他流亡的元咺的儿子元角,然后又在获准回国复位时误杀叔武,被晋国以周王名义拘捕关押到周都,由元咺另立公子瑕为君,两年后才得周襄王求情回国诛杀元咺复位。
卫成公的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卫成公接连几年的“颠沛流离”,被孔子赞为“邦无道则愚”的宁武子(宁俞)形影不离,数次救难于成公。卫成公“复辟”成功后,据传就是经宁武子的极力举荐,大夫孔达名列上卿而执政。
孔达,卫国孔氏,名达。孔氏为卫之世族,但即使官位显赫如孔达,史料中也难见其踪。除了代表卫国出席各种盟会,或者帅师参加联军行动等例行活动,孔达让后世记住的,是丘明先生记述的关于他两次充当“替罪羊”的事件。
第一次是鲁文公元年(前626年)。这一年为晋文公去世后的“季年”,诸侯朝晋参礼。卫成公没有前往朝见,反而派遣孔达侵袭晋的盟国郑国的绵、訾和匡地。晋襄公举行完小祥祭祀后发兵讨伐卫国,一举攻取了戚地。
卫国向陈国通报以寻求支持,陈共公给出建议,让卫军转而进攻晋国,由他出面向晋国讨说辞。
孔达从命攻晋,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毫无建树,还引来晋国在垂陇与诸侯结盟,共同讨伐卫国。
联军压境,宋共公倒真的履行了诺言,不过却是主动给晋国送去了“说辞”。他把责任全推到了孔达身上,让卫成公抓捕孔达去取悦晋国。
孔子后来称卫国“越国而谋”为“古”,对这种国家大事让外人决策的行为非常不认可,而同为孔氏的孔达就这样“被动”地当了宋共公“损招”的替罪羊。
不过,孔达被囚禁的一年多,却换来了卫国外交方针的大转弯。孔达被晋誉为“卫之良也”,卫成公则以登门拜谢晋国释放孔达的方式公开服软,卫国倒向晋国怀抱。
从此,孔达以晋国盟友代表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无惊无险二十多年,直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宋国入侵陈国。
这年冬天,刚刚完败于邲之战的晋国,与宋、卫、曹在清丘结盟,目的是“恤病讨贰”,即“周济有困难的,讨伐三心二意的”。陈国由于夏姬的儿子夏征舒之乱差点被楚庄王灭国,与楚结盟而没参加清丘盟会,宋国即以陈存“贰”心之名讨伐陈国。
孔达代表新任的卫穆公出席了盟会,却以“先君有约言焉”发兵救陈,并立下豪言:
“若大国讨,我则死之!”
在孔达看来,出面救陈是遵循先君卫成公与陈国的约定,即使陈君曾对他不义,作为盟国也不能对陈国无情,若因此召得大国讨伐,他愿意为此而死。
其实,如此一来卫国便背约了清丘之盟。晋国随后就卫国救援陈国之事派使者上门谴责,并扬言“罪无所归,将加而师”。
面对晋使以发兵相威胁的咄咄逼人,孔达倒也坦然:
“苟利社稷,请以我说!”
他明确承认“罪由我起”,“自己作为执政大夫,面对大国的责备,还能将罪责推给谁呢?”
孔达于是以自缢而死谢幕。
卫国以孔达之死免于兵灾,还遍告诸侯,言“不令之臣”孔达多次挑拨卫国与各国的关系,已认罪伏法。
虽然事件平息之后,卫穆公为“主动”替罪的孔达“内部平反”,为其子娶妻并世袭其位。然而,谁人明了孔达慨然说出“我则死之”时,内心的无奈与绝望?
“弱国无外交,”即使泱泱大国积贫积弱,依然在国际关系中无话语权,只能听凭强国意愿而无力反抗。但外交又是内政的延续,实力才是硬道理。以卫之小,以成公父子之无担当,以孔达们之循规蹈矩,卫之“无外交”当在情理中了。
只是不知其时卫之百姓会如此想么?
卷内篇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