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读到一则消息,以下是消息的原文:
“一岁前不早教,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孩子大小动作发育落后等
两岁前不早教,表现出来的是孩子习惯不好,性格急躁,语言发育迟缓等
三岁前不早教,表现出来的是孩子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情感表达能力差等
而错过4岁前的培养,将会直接影响宝宝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上学专注力不好 坐不住板凳 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而语言表达 社交能力将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交往。”
看完上面这段话后,我马上全身肌肉僵硬,每个毛孔都透着紧张。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焦虑。不给孩子报早教班我们将要收获一个怎样的孩子?不报早教班将影响她一生。实在太可怕!哪个家长看到这样的话都会坐立不安的。
起初我对早教不太当回事,但我的大脑总会从四面八方接收到关于早教重要性的信息。为此我特地采访了我老公的同事,他给他儿子花2万多报了早教班。我问他:早教到底教什么?有没有用?他脱口就说:“没用。就是玩呢。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交了两个固定玩耍的朋友。”我得到这样的答复自然不会花好几万去报早教班了。
但是经不住被各种育儿信息轰炸,我还是萌发了给女儿报早教班的想法。
年初疫情爆发,我们被困在家里好几个月足不出户。每天面对女儿,我脑袋僵化的完全想不出要怎么陪她玩,这更加突出了报早教班的必要。我发现有好多线上早教班,价格便宜,还不用接送,非常适合疫情期间在家早教。而且也免去了别人都给孩子报早教班而我们没有给报的遗憾。
早教大礼包到了后,我开始按照课程以及女儿的月龄实践早教课。结果并不像我预期的那样女儿充满兴趣,她的点根本和我不在一个频道。我拿着教具教她时,她轻蔑的瞟一眼就把脸转过去了。她那意思就是:你在说什么,本姐姐没兴趣。又或者是玩两下就做别的了。她就是不配合。
早教课里会弹出个小框,然后打出一行字:没有不配合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家长。这问题是出在我身上了?看到这句话我满满的挫败感。
有了早教课,又上不出效果来。等于没有早教。我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没有头绪,所以当我看到文章开头那段信息时才会那么紧张。
而让我认识到早教不等于早教课是在最近这段时间。
我们从老家回来后,我拿出绘本与她一起看,看到绘本里的动物她准确的说出了孔雀和蛇,这让我非常吃惊。回老家前她还不会说。孔雀和蛇在我给她买的所有绘本里只有其中一本有。而像斑马、大象、长颈鹿好多绘本都有,她对这些早已熟知了。
这让我意识到,我平时一次次拿着绘本给她读,她的大脑接收了这样的信息,已经形成了她的认知。这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看到那么一句话,更能准确的表达这种现象。你以为孩子不懂,但你读的每一个字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他的心里。
所以绘本一定要买。
我特地观察了早教课里的真人模仿,那里的孩子也会常常表现出不在线的状态。这让我得出一个结论,孩子这种左顾右盼的状态是非常正常的。你对她说什么时,她看似漫不经心的表现并不表明她的大脑没有处理这样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也使我因为自己不会引导孩子满含挫败感的心,稍微得到点安慰。
前几天,女儿想去外面玩吹泡泡。我对她说:下雨了,不能出去。女儿有解决办法,她说:打伞。这就是之前下雨我带她出去,我告诉她下雨了,要打伞。当时女儿并没有给我回应。通过这次对话,显然她已经有了下雨要打伞的认知。这就是平时我们不经意的言语已经刻在了她的大脑里。
所以早教不是必须要去早教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早教。
我报的线上早教班分3个模块:运动课、音乐课、艺术课。
拿运动课来说主要包括球类运动,爬行,跳跃,钻洞等等。课里介绍说这些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和空间感知力。这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是能锻炼了这些技能的事。比如我女儿去广场上钻铁栏杆,这就锻炼了她的空间感知力。
不能说早教课一点用都没有,就我买的线上早教课来说,我起码学到了不要用大人的想法去左右孩子,比如孩子画画时让她自由发挥,她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样可以激发她的创造力。
我女儿不到2岁,玩积木时,她的拼搭有时候我都想不到。那天早上我喂她吃饭,她说:不要。她让我给玩具鸭子吃。还拿了一个小塑料杯说要给鸭子戴帽子。
关于早教,如果经济和时间有限早教班可以不报,但父母应该多学习育儿知识以及如何与孩子相处,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她们的想法。做好他们的守护者,真正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父母的一言一行才是最重要的早教,是影响孩子一生重要的因素。
做父母的总是容易陷入焦虑,其实每个孩子就像花一样,花期不同,有的开花早有的晚。父母做好自己,只管静待花开。
如果不知道怎么陪伴就多买绘本吧,阅读是最能启发心灵的。读优秀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