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恩·威特,是美国中央学院的社会学教授。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处理这些关系的后果。
在研究社会学的过程中要尊重社会地位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事实,此外还要掌握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孔德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学,比如说归纳法、演绎法、数据分析法等等。后期人们意识到还需要站在历史演进及组织变迁等更多元的视角分析问题,即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在孔德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的社会学家们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寻找社会规律上,当时的社会学家认为,从最终的发展结果看,社会规律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社会最终会朝着美好和谐的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技术创新、分工明确导致人们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体,但是人们会意识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所以美好社会必将建成,另一种是社会最终会朝着沉沦堕落的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认为人们追逐金钱财富而放弃了信仰,才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而且,人们只会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自己,美好社会不会建成。
随着人们的独立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学家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认识到:社会首先是人创造的。是人的行动塑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反过来约束了人的行动。我们要重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美国米德认为,人们从出生开始对自己的定义经历了“主我”(按天性生活)、“客我”(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定义自己)、“镜中我”(通过想象或社会这面镜子来定义自己)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指出,社会是舞台,人是演员,拿着剧本进行表演。如果剧本不是一个,而是几个,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剧本进行相对自由的演出,舞台对我们的控制力就变小了,社会学里的剧本,即是文化和制度。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交换、借鉴别人的文化制度,“这个时候,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正在逐渐瓦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已经开始质疑绝对客观真理的存在。因为信息太多,每个人只能拿着自己掌握的信息解读社会现象和听到的故事,没有人能够说自己掌握了真相,所以一切事情都变成了相对的。对错不重要,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人们开始拒绝社会给自己贴标签,在追求不同,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
“总的来说,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正在逐渐瓦解。而人们质疑绝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态度,以及每个人重新塑造自己身份的行动,又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影响。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人们进入了改造社会、重新塑造社会的新时期。你现在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社会规则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这种自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脱离当前文化的束缚,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