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是一种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研活动。它强调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观课议课弱化了评价与评判的色彩,更注重观察的全面性和议课的平等性。其中,“观”不仅用耳听师生的语言往来,更用眼观察教学行为、课堂情境与师生状态,用心体悟教学的内在逻辑与生成过程;“议”则不是对课堂下好坏结论,而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交流看法、深入探讨,通过平等对话促进执教者与观课者的共同反思与成长。它倡导教师从“被评价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营造一种互助、合作、共进的教研文化,尤其适用于日常教学研究,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教师,身处校本教研的第一线,我深刻体会到“观课议课”与传统“听课评课”的不同。它不是一次简单的教学检查,而是一场聚焦真实课堂、促进共同成长的专业对话。在我们资源相对有限、教师交流机会较少的乡村学校,观课议课更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教研从“走过场”走向了“真研究”。
“观课”,观的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整个课堂生态的生成过程。在我们日常的校本教研中,过去常常是校长或骨干教师坐在后面“听”,关注的是教师讲得是否流畅、环节是否完整。而观课议课要求我们带着明确的观察点走进课堂,比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真正参与”“教师的提问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我们不再固守教室后排,而是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用眼观察学生的表情、笔记和互动,用耳倾听学生的发言与困惑,用心感受学习的真实发生。这种“以学论教”的视角转变,让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们观的,是学生如何学,是教学目标是否落地,是课堂中那些细微却关键的教学事件。
“议课”,议的不是对一节课的“好”与“坏”下定论,而是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平等、开放、互助的对话。在乡村学校,教师之间往往碍于情面,评课时多是“优点一大堆,建议轻飘飘”,难以触及真问题。而观课议课倡导“以仁心议”,强调“我来是帮你,而不是来批评你”。在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授课教师会坦诚地说:“这节课我试了一个新方法,但感觉学生反应不热烈,大家帮我看看问题出在哪?”其他老师则基于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如“我发现第三组的学生在讨论时似乎没有明确的任务”或“那个关键问题抛出后,学生沉默了近半分钟,或许可以换个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进行分享与探讨。议课不是“你该怎么做”,而是“如果我来上,我可能会尝试……”,是共同寻找改进的可能性。这种“相互学、共同学”的教研文化,让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不再孤立,而是结成了专业成长的共同体。
在我们学校,观课议课已逐渐融入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的全过程。从确定观察点、课中观察记录,到课后围绕具体现象展开“五步议课”,形成了“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的闭环。它让我们这些乡村教师敢于暴露教学中的“难”与“困”,在同伴互助中获得支持与启发。观课议课,观的是学生成长的足迹,议的是教师发展的路径,它让我们的校本教研真正“活”了起来,为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