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住在立山室堂上頭(海拔近三千米),從來沒有過的經驗:一整大片白茫茫的雪,而我整個人置身其中。從下午到這山頭來後,有好幾個小時都處在一種從沒經歷過的視覺震撼裡。
震撼,是動蕩的,但卻也是把細胞打開的。晚上,泡完了湯以後,在住所裡無所事事,想說,就來聽聽蔣勳的演講好了。
不知怎麼的,一聽他說話的聲音和節奏,安靜,很快到來。
我聽他說著說著,心裡安靜地接收著,但有句話卻從連續字句的隊伍裡單獨的跳了出來。
「你對人生的苦做一些功課,對人的敬意就會出來。」
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但回觀自己的經驗,是如此。
我常在苦裡感受到自己的平庸與無奈,同時知道要歷經這樣的苦是需要費力煎熬的。但也就因為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有機會看著同樣受苦之人,我常可以看見不一樣的東西,敬意,確實可以從這裡來。
這讓我想起大半輩子為了經濟困頓而煩惱吃力的父母,我跟著他們生活,從小看著他們受資源匱乏所壓迫。這讓我在二、三十歲和貧困家庭工作的時候,要看見他們身上的力量和愛,幾乎都不太困難。這確實是來自於苦的體會所長出來的。
「人生是苦海」,這句是母親老掛在嘴邊的話,我想對於「苦」的認識,應該那時被母親啟蒙的。那時,我十歲左右,母親四十不到,但長期在貧困仍要度日的費力,讓她有這樣的感慨。但「人生是苦海」這件事情,我從小就難以相信。
蔣勳說:「我們的甜味味蕾是在前頭,苦的味蕾是在舌根」
小時候都會先著迷於甜味,年紀稍長,才開始能嚐著苦味。
是啊!我對人生苦的品嚐,確實年紀越長,層次越豐富。只是,我沒有像母親一樣,把人生的目標放在「脫離苦海,勿再入輪迴」,而是回頭觀看「苦」,除了第一口的難受以外,它還有什麼味道?意味著什麼?
要品嚐苦味的層次感,敘事的對話幫了我許多忙。
「這麼苦,怎麼撐住的?」
「這麼難的路,怎麼還是選擇要走?」
「這幾年在這苦裡,除了難受外,生命裡有沒有多了些什麼對你也是重要的?」
「如果把你所受的苦,以及有享受到的幸福放在一起看,你會怎麼看你這幾年的人生?」
有層次,味道,就不會只有單一味道了,遭遇,也可能就有更多元的觀點。
不自找苦吃,但苦來了,也來做一下功課。
心經云:「度一切苦厄」
蔣勳說:「心經對於苦,不是免除,而是陪你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