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30闹钟醒了,我按照约定,叫淘宝起床,她在床上扭了2分钟,完全醒了,准备开始穿衣服,穿完t恤,看着昨晚自己准备好的裤子,嘴巴一瘪,“太热了,我不想穿长裤”.“你的意思是你改变了主意,不想穿你昨晚选好的裤子?”“你看看外面,已经出了大太阳,很热!”“那如果昨晚选好了今天又换,有没有浪费时间?”“昨晚又不知道天气怎样?”“你的意思是应该提前看一下天气预报?”“是的!”“我觉得这主意挺好的!” 那现在你可以自己挑选短一点的衣服”“我不知道怎么选!” “那我们玩个游戏吧,先搭配出来三套,我把这个盖子藏在我喜欢的衣服下面 如果你猜中了你就选你喜欢的衣服,如果猜错了 就要穿我喜欢的衣服!” 一人藏一次!两轮下来,我们两个都知道了对方喜欢哪套衣服,“穿衣服可以穿别人喜欢的样式 也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来,你怎么决定的?” “我想穿自己喜欢的” “好,听你的!”一会儿衣服穿好了。
这样的场景在暑假的20天里 ,上演了10次左右,每一次遇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但是“纠结点”不同,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在她身上过了一遍。(林文采心理营养里面的性格分析、二胎影响、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非暴力沟通、萨提亚应对模式、儿童社会情感、游戏力.....)所谓,生活就是道场,在和孩子的关系里去看见自己、修炼自己、成长自己。
在这一轮“轰炸式”的挑战中,我收获满满
1、孩子的状态分阶段,某一段时间不错不代表一直不错,也同理,即使现在不好,也可以调整,下一刻变好。所以是一个动态的、流动图。
2、父母学习得再多,只代表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有更多的办法去解决,不代表孩子的问题会减少。事实上,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犯错、冲突、矛盾中的螺旋式的上升的
3、试着把遇到的问题独立看待,不牵连过去,就避免了“翻旧帐”;不担忧未来,就避免了“忧虑导致的焦虑”,只着眼于当下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从大局上去了解背景,在细节上,了解“情绪触发器”的原动力,选择不了最合适的方法,但是会不断有新的尝试,向孩子展示处理问题的方式,实际去践行,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结果也没有那么重要。
4、当家里的老人天天抱怨、训斥孩子的时候,我向家里的老人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教育 “我来!” 明确告诉她们“我的教育方式是,不“当众”不“即时”的去管教孩子,通常是晚上和孩子聊天时候 会把白天的事情从新捋一遍,问清楚孩子的想法 然后和她讨论整件事情。在我坚持申明了2次后,老人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沟通也没有那么难,就事论事,表明主张,以及自己的需求。
5、当我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时候,我居然会有兴奋的感觉,因为每妥善处理一个问题,孩子会收获一堆品质和好习惯,而我的觉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往前跨了一步,这也是我孩子送给我最好的一份礼物。
6、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每一次冲突的妥善处理处理,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1)妈妈有底线:不喜欢迟到的感觉 2)每个人都不同,我们需要尊重他人3)心里想的话如果用了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去说,就会让别人误会,需要准确表达 4)被误会后,要自己争取机会说出来 5)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可以和别人不同 6)大人也会做错事,错了就需要请求对方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