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采铜老师在线上做了《如何打造强大的个人知识系统》的分享。这个课程的报名信息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刚开始我并没有很关注,主要是害怕自己听不懂,搞不定。后来看到那么多厉害的老师都报名参加学习,自己就想试试看,转发了报名信息。没想到,刚转完,就得到了永澄老师的关注,压力与动力并存。听过课后,庆幸自己没有畏难报名参加了学习,内容很精彩,现总结如下:
〇、引言
在现在这个时代,知识的获得是没有门槛的,各种公开课、学习资源非常多,对每个人开放,只要你想学,都可以获得。那么,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知识与能力么?你该如何获得这些呢?
采铜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
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是公开的、公平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组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不可替代的,你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呢?采铜老师给出了五个步骤:
- 用主旨问题筛选材料
- 用“随机漫步法”引入异质信息
- 用“八面受敌法”提取专门信息
- 通过在行动中的反思获得默会知识
- 用“打散再组合”原则构建知识系统
一、用主旨问题筛选问题
主旨问题,即接下来的一个阶段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与自己的长期目标有关。此类问题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的答案,想要回答是比较难的,并非看几本书或经过网络搜索就能得到答案,解答它是靠长期学习充电得来的。
主旨问题=信息筛选器&思考中枢
主旨问题,像是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方向,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目标上,会有累积的成果出来。一旦解决掉“主旨问题”,个人提升会非常明显。
当然,提问也是一种能力,“如何提问”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主旨问题。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或对某一现象观察的比较透彻,你可能会提出很有洞察力的问题;反之,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是比较浅表的。因此,提问和解答本身是相互促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用主旨问题筛选信息,意味着:
不局限在学科边界内
以专业为主导的信息输入模式会限定知识的输入边界。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划分,是为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方便。而世界是统一的整体,原本没有学科边界,我们要提醒自己,学好专业是必要的,但是要把视野打开,当你试图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用专业把自己局限住。要以系统、整体的眼光去把握,以问题为导向获取知识,这样,我们就容易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与社会热点保持距离
有了主旨问题,社会热点对你个人信息输入的优先级影响不是太大,你不容易被身外的各种信息噪音所影响,它会时刻提醒你自己的主旨和核心是什么,而不会被社会的潮流牵着鼻子走。信息的源头和渠道是多元化的
当你用主旨问题筛选信息,你的视野会更加开拓,信息的源头和渠道都是多元的,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你可以选择读书、学习网课、学习影视剧等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学习理想的模式。
二、用“随机漫步法”引入异质信息
随机漫步,通俗一点就是“瞎逛”,比如没有特定目的的去书店闲逛,发现一些蛮好的书籍等;如看杂志,虽然内容比较杂,但利于输入新信息。
主旨问题筛选信息具有两面性:帮助我们呢在海量信息面前保持聚焦,节省精力的同时,会导致我们视野窄化,对其他好的变化视而不见。
“随机漫步法”的好处就是--防止视野窄化
异质信息的输入,会对固化的知识系统带来冲击和启发,也可以激发创造力,找到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信息输入时用主旨问题为主,用随机漫步为辅,较好的信息输入配比为80:20。
三、用“八面受敌法”提取专门信息
“八面受敌”引自苏轼的一段话: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一本好书,可能多个领域都值得关注,它的内涵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你不可能在一次同时关注各个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多遍阅读,每次有一个特定角度,一次萃取一个方面的知识,“勿生余念”,求得“片面的深刻性”,我们的收获就会很大、很深刻。如果不是有意识的锁定某一方面,你读书的收获就会很表面。要想从一本好书里学东西,必须从不同视角分别取学习,去了解。
如果读书时没有找到一种角度、一个视角,那你读书很可能就成为一种消遣。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独特视角(不仅仅是书),你都可以从中学到对你有用的东西,抽取出自己所需的部分,这就是:泛主题阅读。
泛主题阅读
大家对《如何阅读一本书》已经很熟悉了,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采铜老师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个层次:泛主题阅读--表面上看这些书籍之间和某个主题毫无关系,当你用一种独特的视角,透视的眼神去看,可以把很多表面上没有关联的书籍(材料)一起串起来,在这个主旨问题下,把碎片的东西整合进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整合技术和技巧。
四、通过在行动中的反思获得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较难用语言表达或通常不用语言来表现的知识。
“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默会知识分为:
- 强默会知识: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比如说你审美的品味,鉴赏的直觉等等),类似于能力三核中的“才干”
- 弱默会知识:通过反思、隐喻等方法,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如技能学习后的有意识的输出;行动后的反思、复盘等。参考《精进》第三章)
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螺旋理论模型:
五、用“打散再组合”原则构建知识系统
采铜老师以乐高积木举例,提出:把知识碎片化-消化-然后构建。
我们现在学习存在的问题是问题是,我们接收的都是整块的信息,比如公众号的文章,如果没有将有价值的要点提炼出来,成为自己的知识碎片,是不会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的,过段时间就忘掉了;看书亦然。
无论看书、公众号文章、TED等,我们要有意识的将其打散,将其中有价值的点、知识碎片提取,如果它们依然保存在原有载体中,你是不可能将其整合的。如果你不将喂到嘴边的食物嚼碎,你就没有办法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联想到自己,近两年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它们都以独立的“整体”存在着,我并未能将它们打散,再揉和成一个整体,所以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并不能直接调用,因为它们并没有成为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提炼知识碎片呢--将知识碎片改造成统一的规格。
过去用索引卡片,现在我们可以用电子卡片应该包含三个要素(素材级)
- 知识的陈述以及阐释
- 知识的原始出处(可回溯)
- 该知识和个人体系的关联(主旨问题、其他体系等)
核心思想:打散再组合
著名教育家王云五先生提倡的“读书卡片法”中包括两个要点:
- 首先是把书中的内容加以“碎片化”,将书之整体打碎,变成一则则的知识碎片,列于卡片的载体之上;
- 其次是将碎片“重组”,通过合并、分类、组合,将卡片按特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样便架起了个人的知识系统。
制作卡片这一碎片化的过程是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前提,如果不先做碎片化处理,那么你看过的每本书,都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是无法融汇在一起的。很多人读书喜欢做思维导图来总括全书,可是思维导图所呈现的也是这本书自身的一个体系,不同书的思维导图仍旧是相互独立的,你仍然无法组建一个自己的知识系统。而这才是更有价值的方法。
采铜老师展示了他个人知识仓库管理方法:
电子表格作为知识消化系统的索引总表/目录,用笔记软件做仓库。这是一个一整套的知识消化存储结构。
使用表格做索引的好处:
- 第一,可以鸟瞰,有个大局观,可以俯视这个知识,感觉就出来了。
- 第二,表格可以很方便的排序,检索等等。
- 第三,一些图片或者pdf等文档无法存在电子表格中的,可以放在印象笔记等内容中,应用编码、标签去相应搜索。
最后,采铜老师提出了“碎片管理学”,即知识的碎片管理。工具就是用表格和笔记软件组合管理。其实碎片化本身并不可怕,虽然现在知识越来越碎片化,但它既然已经是个客观存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个碎片化时代,用主旨问题筛选碎片化信息,然后利用方法论搭建一个体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