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的部分是:第六章渡过难关
让我有所触动的是:当大人坚持为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时,这个孩子可能形成“我没有能力”的信念(比如一直与孩子一起写作文的事)。另一种可能的信念是“爱意味着其他人要为我做事”(帮老二穿衣服);要鼓励改善,而不是完美(今天对孩子作文“批判”时完全不提好的地方,把不足说了一大通,孩子蛮受打击的);提供选择后加上“你来决定”是个好主意!
我学到的方法是:拥抱、看着对方的眼睛都是与孩子连接的很好的方式;为不同的年龄的孩子提供不同限制的选择!
今日冲突事件:想记录今天与孩子作文相关的事。因为昨天约定如有我们今天九点之前能完成所有的任务就去和同学约定的植物园,如果没完成就不去。结果小伙子剩下了一篇作文到今天。早上一起来就去写了,而且一反常态不再要妈妈和他一起写,而是自己很快地写完了。我拿来一看发现写得错误很多,连标点都漏了十几个。立马告诉他:你这样的质量的文章没法过关的(带着我的评判),如果你为了出去玩就以这种态度写作业那我们就不要出去了(无效的威胁,因为最后还是去了)。小伙子立马开始哭了。虽然事后我们讨论了写成这样的原因,如何能把文章写好等。但是整个过程孩子和我都感觉并不好,而我呢也有一种被打回原形的感觉。在孩子学业上我觉得我需要理一理:首先作业是孩子的事,他的字迹、分数都是他的事,他也会承担到相应的自然后果。我是在介入他的事让他感觉无能,甚至可能出现“成绩好坏是妈妈的事”的想法,所以一定要分清楚。2.我究竟想要培养孩子的是什么?自信是怎么来的?能力又是怎么来的?一定不是在我的挑剔指责下来的。其实孩子这次作文的字迹非常漂亮,而且是在我没有提醒的情况下。还有孩子自己去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份自律难道不值得我肯定吗?我要多把关注点放在他做的好的方面!3.如何花时间训练孩子,同时花时间训练自己!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关注于“解决”,为自己作出训练计划。比如:每天写下孩子值得肯定的3件事,去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犯下的错误,在晚餐时与家人交流,引导孩子将注意力放在“错误带来的收获”上;当我再用“告诉式”与孩子说话时,需要记录下来并换用新的“提问式”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