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心理学的话题写来写去就是那些。什么原生家庭、人际关系、伴侣相处、情商如此种种。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主题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的确影响很大。
问题在于,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所需要的代价太高了。需要你有强大的毅力,由内而外的决心,以及科学有效的方法。不论你是希望改善人际关系,还是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运动,做好时间管理。
于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试图买到他人的宝贵经验,让自己在改变的道路上更加轻松。健身卡办完的一刹那,焦虑减轻了许多,似乎体重马上就减掉了一半变成排骨精了;线上课买完的那一天,似乎见到了无限光明,觉得自己已经饱读诗书了;运动手表、跑鞋、压缩衣等等购置到手,感觉自己棒棒哒,似乎刚刚跑完了一个全马。
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过是喜欢购物罢了,毕竟它能缓解焦虑。于是不禁感慨: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好像这句也被用到烂大街了。
无论你想做任何的改变或是进步,都离不开自律。即便你的梦想是买彩票中几百万,那你也要自律到每期都买吧?所以,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另一个烂大街的话题——自律。
什么?这位朋友说,你的梦想就是只买一次彩票,然后中几百万吗?那也许得自律到天天好好做梦才行,仍然不能摆脱自律这个“烂梗”。
自律的逻辑很简单:做不想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在生活中某些方面的行为是略有失控的。比如明知道奶茶热量高还太健康,但总是忍不住喝;明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充电了,钱也花了,但每次都是打水漂。
不过,很多人都是这样,这也是为毛大家总是在说自律的原因。
自律的根本逻辑,就是让你去做那些对你有利但你不想做的事情,避免去做那些给你带来短暂快乐但需要克制的事情。
但显而易见,这很违背人性,毕竟快乐原则在我们的人格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并且,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有一套自律系统,按上开关它就工作,关掉开关就开始放飞自我。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是人类,有的人就能非常自律,有的人就只能感叹“自律太难了!”呢?
有学者研究给出了一个结论,这和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当你的妈妈因为到了吃饭时间,或是你需要做作业了,会打断正在看动画片的你,“逼”你吃饭。这是她是在教会你做那些你可能不想做,但是必须按时去做的事情。
当你的爸爸因为你从小身体就不好,于是每天带你出去晨跑时,他是在告诉你,即便晨跑让你抓狂,你也必须做。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会在你的内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父母对你这些所有的教育,都会引起你不同的情绪。打断你正在看的动画片,弄醒熟睡中的你,你能开心才怪。
而重点就在于,有的父母过于强硬,丝毫不解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于是,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那些所谓“必须”做的事情;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自己要早起跑步。成年后,这些所谓的自律,自然什么都不是。
而那些关注孩子情绪的父母,则会将孩子的情绪处理得很好,让他们知道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他们成年后,自律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那些没有得到情绪安抚的孩子,成人之后就一定不自律,只不过是自律水平要差一些。
家庭教育所带来的不好,不该成为你不想改变的“避风港”
父母的确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疏忽或是不足。但对于他们来说,核心的目的也是积极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好。
大多数父母,还是会倾其所有,让孩子顺利成长。但如果父母本身就有不足的地方,那么他们就无法给你,比如自律、没有意识到的规矩、以及情感关注。
所以,我们作为成年人,虽说家庭给的也许不足,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走上正轨。
从小事做起,重建你的自律体系
依照自律的逻辑,我们可以在每天进行自律训练。并且它非常简单:
每天让自己做3件不想做的事,或是阻止自己做三件不该做的事。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穿插着来。
这些事情不需要很大,但一定和你的目标有关系。比如你希望每天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和个人卫生,那么每天洗脸就是一定要做的。当周末你不想洗脸时,这就和你的目标相悖了,要逼着自己去做。
锻炼、打扫卫生、做饭、静坐、看书,这些都可以成为你的训练内容。
而那些你想做,但是从目标的角度不该做的事情,譬如买一些虽然便宜但用不上的东西、打游戏等等,用它们来训练你的扼制力。
事情虽小,但你会在其中获得掌控感。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自己越来越容易控制自己的冲动,坚持去做那些有利但自己真的不想做的事情。当习惯形成,你的自律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了。
题外话
去年我因为睡觉打呼噜,严重到合租伙伴隔着墙被吵到睡不着,去医院做了一次全面检查,结果是轻度睡眠障碍。听上去还好,但其实睡觉时已经有憋气的情况了。
于是医生给出了四个方案:
1、戴矫正牙套,费用3000元左右;
2、用呼吸机,费用10000元以上;
3、手术,费用比呼吸机高,但我好像还不用非得手术;
4、运动,那种需要自律支撑的规律运动。
不管怎么看,自律都是最省钱的。
文|鸵鸟说话
图|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