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颜色》是自读课文,以自读为主。虽然做了预习,可我并不知道孩子们到底掌握了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哪些?或者说,孩子们有没有读出问题?
学情的把握,也就是教学的起点,永远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忘记了谁说过,深以为然。
于是课始,请孩子们再快速读一遍,梳理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问题分两类,一类是面对一篇文章,老师经常会问到的问题;一类是自己读下来不能解决的,或者不够清晰的问题。
几分钟后,果然,一堆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之。(非常好,能注意到整体意识)
2.这文章的文体是什么?(看来,平时经常提问的套路,他们是清晰的)
3.文章主要体现出主人公怎么样的精神?(写人的文章,必定会上升到人物精神|思想、情感,这也是套路)
4.题目“美丽的颜色”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像前文那样直接明了的写《列夫`托尔斯泰》,《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为题呢?(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发出的美丽的颜色,也指居里夫人这位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坚持不懈、一丝不苟、认真执着、平静淡泊的科学精神)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们自己回答,自己不能回答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马上就能够解决掉。这样,通过孩子自己的学,启发班级里其他孩子拿到一篇课文,该从哪些角度去学,去追问自己。自读课,就可以真正起到自读的引导。
第二类问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犄角旮旯里的问题,那是孩子阅读细致的体现,是孩子们纠结的问题。
1.“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有什么快乐可言?
2.“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为什么是“英勇时期”?
3.“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 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为什么不调换一下?
4.“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独句成段,为什么?独自一个人怎么能算一个工厂?
5.“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他们这些材料需要花钱,这钱从哪里来?
6.“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细节?有意思吗?
7.既然是传记,为什么要描写他们的对话?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时候的语言,为什么要还原?
8.这篇传记为什么用第三人称,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为什么她不像朱德写他的母亲那样,直接称呼为“母亲”,而是指名道姓,用第三人称?
9.文章出现的“……”,单独一段,这是什么意思?
10.文章中出现大段大段的引用,直接引用原话,这是前面几篇传记所没有的,有什么用意吗?
是的,孩子们会发现问题,说明他们有质疑精神,更说明他们有自信,不怕问题是否幼稚,敢于提出问题,这真是一种好现象。
有些问题孩子们能够读出,但是还有些问题必须要带着他们细读。这节课,我们就来突破这些问题,细读最后生动描写的部分,去读懂这一篇传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