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峰 2020.12.30
一、问题导向,长期困扰学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这个问题。
理想的课程如何变成教师的课程
单人意识薄弱,片面以技术为主的单元构建是常态。
课堂教学内容被体育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绑架。
体育课大课间,校内竞赛的内容一致性很弱。
校内竞赛内容,组织形式与竞技体育运动高度相似。
第三方评价和体能评价,为绝对主导的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二、研制原则。
突出规范教学为本
一堂体育课的7个基本要求:开始有列队,准备兼体能,学练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
坚持能力发展为先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继承与创新并举
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方式作出调整。大胆创新,减少每名学生的学习内容总量,学期内容安排采用“减少并开项目”的策略等。
努力尝试评价改革
根据表现标准设计与观察学生会用、会赛、会运动能力的测试环境,将评价转向评估分析,并将结果作为衡量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三、《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主要内容
1.课程分类设置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课程内容按必学、限学、自选分类设置,实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最终形成以文化层面的表达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育特色。
2.努力改变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学期减少并开内容,提倡单元连续教学,实行单教材上课。
3.改进课程内容表达形式
采用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到什么程度”。
4.确立把“方法”纳入课时教学内容的观点
课时教学内容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提出“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是单元教学内容转换成课时教学内容的翻译器,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操作方法。
5.提出一堂课的7个基本要求(规范)
形成“三一”课堂教学模式(学练三个一,实现“学练评”一致性,明确课时教学内容等=单一身体练习)
6.确立以表现标准为依据的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方法
对以表现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中,在认知、技能、情感三维教学目标的的技能目标中,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做详细划分。
在评价标准中对评价内容进行划分了素养1,素养2,素养3和体能四部分。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