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有时候,一场旅行就是这样简单,一念而起,欣然成行。 6月24日带着对数字敦煌的好奇和对《又见敦煌》的向往再一次来到敦煌。
鸣沙山月牙泉,有“天下沙漠第一奇观”之称,神奇、宏大、广阔,既有山的苍劲挺拔,又有沙的绵软柔和,脉胳逶迤,气势磅礴,迫不急待地想去拥抱它,抚摸它,在它怀里打个滚,听听它说话。在沙上行走,进一步,退半步,甚是艰难,听说今天在沙上留下的脚印,第二天就恢复如初,平滑如丝,大自然的奇妙,快意领略。
步行去月牙泉,途经一片芦苇地,沙山芦絮,在阴霾的清晨,弥漫着苍凉的意味,衰败之美,我们常说“留得残荷听雨声”,那这片苇子便是留给风的吧,所有心事,诉说于万古长风。
映入眼帘的月牙泉,远远望着,那么娇小,如一弯新月,让人不忍惊扰。20年前到过月牙泉,那时泉水还很丰盈。鸣沙山,月牙泉, 眉山水眼,山泉辉映,沙山若黛眉一弯,泉水若眼波灵动,恰如其分。 “除却灵池何处觅,荡气千里尽平沙”,你来还是不来,它就在那里。
为保护莫高窟文物,减轻游客过多给壁画、彩塑带来的压力,缓解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敦煌研究院打造了“数字敦煌”,游客在进入莫高窟参观前,可先在游客服务中心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敦煌》,在短时间内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然后再乘车前往实体洞窟参观。
走进莫高窟,土红色的九层楼最为显眼,傲然挺立,这是第一大佛的遮檐,大佛的伟岸可见一斑。25名游客被分成一组,每人一个讲解器,服务真是贴心。莫高窟492个洞窟,仅开放40个,根据窟形、时代以及大小的不同编排成8条线,这样就不会出现撞洞的情况,当然一组最多只能参观八个左右。因闪光灯对壁画的伤害很大,景区内不许拍照。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匆匆而行,遥望干年的岁月,跨越时空的对话,十六国、隋、唐、五代、西夏…….朝代更迭,建筑、塑像、壁画特征各异,飞天造型由最初生硬的线条变为柔美,菩萨由印度男性形象慢慢演化为和善温柔的女性感觉,神态衣饰面容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崇拜和理解,壁画场景内容丰富,想象奇绝,色彩绚丽,如同浩瀚夜空,茫茫宇宙,我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描绘,万干精妙期待你的探索和领会,有幸再次看见莫高窟内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九色鹿……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我从敦煌研究院了解敦煌的历史。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先生任第一任所长开始,已经有太多人为莫高窟付出一生心血,离开都市、家乡、亲人,来到这戈壁荒漠,与黄沙抢夺时间,修缮洞窟,临摹壁画彩塑,探究人文历史,一呆就是几十年,令人敬佩,也祈愿那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宕泉河干枯了,日光下有些慵懒,三危山与莫高窟遥遥相望,一恍千年,曾经的丝路辉煌,如今又一次被唤醒,等待更多喜爱它的人来仰望膜拜。 车子启动的时候,我挥一挥手,轻轻地说一句“再见”!
走出景区,隐隐有些失落,洞窟内停留时间太短,光线阴暗,不能仔细欣赏和观看,用心去触摸。
晚上去看向往已久的《又见敦煌》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总导演王潮歌,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演出,惊喜到用泉涌一般的泪水来诠释。
剧场建在地下,像沙漠中的一滴水,湖蓝色,象征生命和希望。我们随人流走进剧场,没有座位,没有明亮的灯光,场地大小无法估量,大家东张西望,不明就里。一束光柱照下来,年轻的讲解员开讲了,张迁,米微,索敬,乐尊,斯坦因,王圆箓,常书鸿……一个个熟悉、陌生的名字与他们的故事徐徐展开,敦煌的历史,莫高窟的秘密,岁月沧桑,一点一点扑面而来。
两千一百年的丝绸之路,有多少灵魂守望在这条路上,白沙铺就的一条长路就在我们眼前,身着各时代各民族服装的先人们在雄浑苍凉的音乐声中走来,他们说我在、我在,我用生命写入历史,用精神承载这条路的辉煌,泪水不禁潸然 而下,逝去的一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是血脉传承,生生不息。
步入下一个场地,是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将二十九箱经书文物卖给斯坦因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无奈,拷问灵魂的痛苦,佛祖宽恕众生的感动,在这一幕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的梦幻唯美,莫高窟中的菩萨一个个活了,悲悯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低下头,他就是拥着你的大地,仰起头,他就是罩着你的天空。
又一次泪如雨下,愿我们所有的过犯,都得到宽恕,愿我们的所有痛苦,都能够释怀。行走在剧场中,时空流转,冬一去,春一来,瞬间已是千年,莫高窟那些美丽的雕塑壁画,丝路上无数个人物故事,在大漠黄沙之下等待着有缘人的探寻和倾听。
这一夜,穿越千年,恍若隔世。千年,只是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