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次眩晕:非主流希区柯克(5)
伟大的实验:《夺魂索》
(本文是2009年为《看电影·午夜场》写作的希区柯克电影连载的第五篇。这次连载共12篇,选出12部相对“非主流”的希区柯克影片进行分析,期望让读者看到一个更为丰满的希区柯克。)
《夺魂索》Rope(1948)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 、约翰·道尔John Dall 、法利·格兰杰Farley Granger等
1948年,当希区柯克第一次做自己影片的制片人,他得到了一个叫做《夺魂索》的剧本,这剧本根据话剧改编而来。话剧中,整个情节发生的时间就是事情发生的实际时间。
希区柯克从来不惮于在拍摄手法上尝试一些正常的导演看来十分“惊悚”的主意,比如把整部电影局限在一叶小舟上(《救生艇》),或者足不出户也能揭发对面楼里的谋杀案(《后窗》)等等。希区柯克看完《夺魂索》的剧本,脑子里也立即产生了一个奇妙的主意,他想让这电影也一样情节与真实时间相吻合;至于如何从技术上体现这种吻合,他想出了一个自己也称为“荒唐”的想法——拍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
伟大的实验者
真实时间
《夺魂索》的故事发生在一间屋子内。两个有点同性恋倾向的男青年布兰登与菲利普合谋杀死他们一个旧时的同学大卫,他们觉得这是“优等人”杀死“劣等人”的值得夸耀的谋杀行为。他们把尸体藏在屋里的书箱中,并邀请这同学的父亲,以前的同学肯尼斯,大卫的情人珍妮特以及他们以前的宿舍管理员鲁伯特来参加晚间的小型宴会。他们将装着尸体的箱子当餐桌,点上蜡烛,放上食物。这“祭台”一样的桌子就这样一直摆在所有人中间,直到影片最后才被鲁伯特揭开。
希区柯克尝试用“真实时间”以及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方式来展现这个故事,要求演员们像戏剧舞台表演一样连贯地表演情节,并且时间的流逝、光线的变化等元素要与现实接轨。更重要的是,决不能因为时间变得“现实”起来,就忽视制造戏剧冲突,忽略制造希区柯克式悬念与惊悚感。
首先要解决的是能被观众“看见”的时间流逝。为了不间断拍摄中窗户外的街景与光线能体现黄昏到夜晚的时间变化,希区柯克弄来一个接近35米长的幕布,将纽约街景投射在上面,趁摄影机没有拍到窗户的时候更换光线渐暗的投景,直到万家灯火的夜景,并有霓虹灯光投射进屋内。天空不同形状的云彩则是用线吊起来的玻璃纤维,工作人员不断移动着位置。
此外,是要展示被观众“感知”的时间流逝。时间的流逝本身是无差别的,是平均的,然而电影需要在无差别的时间里,制造有差别的戏剧冲突,造成观众内心感觉的落差。以往希区柯克的手段是剪辑,比如在《后窗》中坏蛋发现记者在调查他,他进入记者的房间后,希区柯克就尽量用较长时间的镜头来延长短时间内的紧张感。又如他在一部电视片中拍摄一次车祸时,一辆摩托车真正倒下之前,他插入了五个目击车祸者的表情,延长了车祸进行中造成的惊悚感。
《夺魂索》为了制造这种错落的时间节奏,希区柯克则利用摄影机移动的速度,比如客人陆续到来时,摄影机速度明显快起来,观众感觉画面移动迅速,目不暇接,觉得时间过得快;而到了后段鲁伯特揭开谋杀案真相时的谈话时,摄影机慢下来,我们专注于滔滔不绝的谈话,时间显得很慢。甚至在客人集中一处聊天时,不同的语速也能造成时间被压缩或拖延的感觉。
长镜头实验
因为自己制片,没有束缚的希区柯克真的在拍摄中努力实现“一镜到底”的想法,并且使《夺魂索》的最终效果基本达到了“一镜到底”的感觉。假如希区柯克有今天的拍摄技术,他一定会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但当时的摄影机一次只能装载一本胶片(10分钟),所以他尽量安排演员表演10分钟的连续场景,再将几段10分钟左右的场景巧妙地连接起来。
《夺魂索》片长80分钟,除去前面一分钟左右介绍环境的室外镜头,之后全部的室内戏仅有九处剪接,其中四次是“显性”剪辑,即一般的两个不同景别镜头的切换;其余五次则是“不动声色”的剪辑,即在一本胶片将结束时,将摄影机推近一个人或物体,使人或物体的特写整个占满画面,形成一片黑暗的状态,下一本胶片则从这个黑暗移开,进行新的情节。这就是说,这部影片的主体只有10个镜头,而当时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通常由600-1000个镜头组成。
希区柯克极端的长镜头实验为拍摄带来了无可想象的麻烦,电影毕竟不是话剧,希区柯克也不是电影才发明不久时的梅里爱,他不能把摄影机摆到布景前拍摄演员的活动就万事大吉。希区柯克需要令摄像机在不断移动的演员和布景间移动与停止,制造出一般电影叙事所需要上百个机位,拍摄出足以使叙事流畅的各种镜头。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拍摄超长镜头相当于制造出全新的镜头语法,这种语法一方面要顾及持续不断的拍摄,一方面要契合希区柯克式电影花样繁多的景别,并讲好一个悬念故事。之前的希区柯克电影可以任意使用特写来制造悬念,任意将用不同数量的大景别镜头与特写镜头剪辑到一起来调配影片的节奏以制造惊悚效果。而这一切在长镜头中则只能依靠摄影机的移动来完成,这意味着希区柯克必须在拍摄前就将一切元素在脑中“剪辑”完毕,并靠摄影机的移动来完成这种“剪辑”。
实际拍摄中,所有的困难集中于演员、道具的调度,希区柯克想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拍摄方法。希区柯克回忆这电影时说:“摄影机和演员的每个动作都事先在黑板上画出来,就像足球赛的场上战术布置那样。”他在地面上做各种小标记和不显眼的数字,并让摄影师记下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对白,到达一个数字时就等待演员说出对白,随后转向下一个数字的位置,如此走完一个场景内安排下的所有拍摄路线。
因为客厅地板可见的部分不能出现摄影机推车的轨道,所以一些在人物中间来回穿梭的镜头就不能使用推轨车。希区柯克让工作人员在布景上方给摄影机制作了一个吊架,吊着摄影机,让摄影机能够在演员与布景之间来回游走。因为摄影机、摄影师、布光等等工作人员紧跟演员来回走动,布景中的墙和道具难免成为障碍,希区柯克就给布景墙和各种家具都安上轮子,这些东西都能轻轻挪开,使摄影机能够穿过窄窄的门或相邻紧凑的桌子与椅子。当摄影机随演员转个圈拍回身后的场景,那些挪开的东西则早被道具员又挪回了原位。
《夺魂索》这部室内戏放映时,多数时候显得十分安静,但我们可以想象拍摄的时候是怎样一副狼藉的现场——摄影机移动随演员移动的时候,道具员蹑手蹑脚地把椅子、桌子连同桌子上的酒瓶、酒杯搬过来搬过去,甚至演员即将坐下去的椅子在摄影机转过来的一秒钟前还不在身边;当演员刚穿过一扇门,那门立即在演员身后随墙分开以供摄影机穿越;布景墙的窗户后面,有工作人员正在拖动窗外云彩的位置……
因为每个镜头都长到不可思议,影片拍摄就像戏剧舞台一样不能出一点差错,然而电影拍摄现场诸多工具、杂物、工作人员,不可能像戏剧舞台那般干净,所以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精神极端紧张,避免出现任何差错。比如影片中一处场景的拍摄中,摄影机推车移动的时候生生轧过一位摄影师的脚,那时的摄影机还极为笨重,摄影师的脚受伤严重,但为了影片继续拍摄,他被工作人员捂着嘴拖出摄影棚去。另一回,一个工作人员喝完水要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上,没放准,杯子直接往地上跌落,一个化妆师看见,立即飞身扑来,在杯子掉在地上之前接住了杯子。
最终,不装胶片的摄影机、演员和各种工作人共同排练了10天,才避免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磕磕碰碰。拍成如此情形,难怪希区柯克后来曾谈起,这电影的拍摄过程也精彩得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
彩色
《夺魂索》是希区柯克第一部彩色影片。此前希区柯克关于色彩的尝试,只有《爱德华大夫》中给两帧手枪开火的画面涂成红色以增强效果。希区柯克在看完《夺魂索》第一本戏的样片时,就立即发觉色彩会对电影的质地、对布光和美术设计产生强烈的影响。彩色影片不再需要黑白片中强调主体与背景区别的背光灯,不同的色调则会为演员渲染不同的情绪。比如窗外街道完全暗下去,霓虹灯的各种颜色的灯光一明一灭地照进屋内,这种闪烁不仅提示时间,而且极契合三个主要角色此时闪烁不定的情绪。特别绝妙的是影片最后的镜头,在菲利普与布兰登的谋杀行径被鲁伯特揭开并经过激烈争论之后,三人安静下来,菲利普弹琴,布兰登喝酒,鲁伯特瘫坐下来,等待警察到来,霓虹灯斑斓而闪耀不定的色彩为这积聚了影片全部残酷、惊悚、道德纠结的结尾,创造了一种几乎奇幻的氛围。
《夺魂索》的起初的摄影师显然没有这般敏感地意识到黑白与彩色的差别,影片在正式拍摄18天时拍完全部剧情,胶片洗出来,希区柯克发现从第四本日落西山的时候开始,窗外透出一种浓重的橙黄色,严重影响整体效果,希区柯克觉得摄影师没有良好的艺术趣味——“这就像一张庸俗的明信片。”为此,一众演员不得不按照希区柯克的要求,又花了九天时间重新拍摄几乎全部后半段的电影。
谋杀作为艺术
电影中,自以为是的布兰登觉得自己杀人很了不起,并对畏畏缩缩的同伴菲利普夸耀:“我做事一向追求完美,一向希望能有艺术才华,而谋杀也能成为艺术。杀人的力量,堪比创造的力量。”从电影技艺的层面上来说,谋杀作为艺术,是希区柯克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尽管《夺魂索》没有展现谋杀的具体过程,但它精心营造了谋杀在被发现和被隐藏的界限上摇摆的紧张氛围,并且这氛围并不因为这部影片的长镜头的实验性质而丧失细节的精妙。
比如鲁伯特发觉两个曾经的学生表现出异样的情绪,他开始追问。其中一段,菲利普在弹钢琴,鲁伯特靠在钢琴边与之言语间对峙,并摆弄起一个节拍器,他起初将节拍器打开,并调节到一个均匀的速度,菲利普的琴声也是缓慢而悠扬的;当问话进行,节拍器被调节到一个较快的速度上,但琴声依旧很克制,鲁伯特问到有关死去的大卫没有于宴会出现的问题,菲利普的琴声一下随着节拍器快起来,甚至超过节拍器的速度,当菲利普发现鲁伯特的怀疑与大卫没有关系,他哈哈笑着放下心来,弹琴的速度又安稳下来;当鲁伯特再次切入主题,琴声又快起来,问到重点的时候,惊骇不已的菲利普猛地停下了弹奏。这段中,保持较快速度的节拍器“踢嗒”声与快慢失衡的琴声提供了一种步步紧逼的紧张节奏,同时正是对话的两人内心极好的表达。
另一处,是影片最后鲁伯特向两个谋杀者讲述自己推测的谋杀大卫的过程,希区柯克无法在不间断的长镜头中使用闪回来展现谋杀,他干脆大胆地用了空镜头。镜头随着鲁伯特的叙述从门厅游走到客厅,鲁伯特说在两人曾请大卫喝一杯酒,镜头就指向摆了酒瓶的桌子,布鲁诺说布兰登从后面击昏坐在沙发上的大卫,镜头就移动到沙发后面拍摄从上往下空空的沙发……这填满了推测旁白的空镜头,一派阴森,让人感觉有鬼魂于其中游走一般,这其中的情绪耸动,除了希区柯克再没人发明得出来。
电影中另一层“谋杀作为艺术”,则是道德主题的探讨,即布兰登在学生时代从鲁伯特那儿继承而来的“谋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犯罪,但对有些人来说则是特权。”布兰登将之发挥,并觉得自己就是优等的人,认为世间“无足轻重的劣等人”是应该被谋杀的,并企图在杀死大卫的过程中体会谋杀作为艺术,自己作为优等人特权的快感。在宴会的讨论中,大卫的父亲对这种混账理论提出质疑:“谁决定谁是劣等人,谁适合被谋杀?”并对布兰登说:“你一定度过尼采。”布兰登不掩饰:“是的。我读过。”大卫的父亲尖锐的反击:“希特勒也读过!”
希区柯克很显然对这种谋杀理论颇有几分兴趣,但最终他借鲁伯特之口谴责了这种可怕的“超人”理论。鲁伯特在发现自己的学生借用自己提出的逻辑真的实施了杀人的行径,他愤怒起来:“世间百态对我而言,晦暗而难解,我试图用逻辑以及超人的智慧理出头绪……你却如此套用我的言语,将之变成丑陋行径的理由……你凭什么说你是更优秀的?你认为你是神吗?”
上映之后
影片上映后,受到一些质疑,关于谋杀的道德讨论使得许多地方的电影院观众要求更换影片。另一方面,尽管影片没有直接说明同性恋的话题,但两个合谋杀人犯之间的暧昧神态与言语,还是令影片在美国的多座城市被禁映。
至于影片本身的好坏,评论界反响平淡,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那些10分钟的长镜头。毕竟,希区柯克这次执意进行的电影技术实验,没办法让他完成用丰富镜头画面和凌厉的剪辑制造出来的精彩效果。实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夺魂索》的代价就是整体效果的消弱。詹姆斯·斯图尔特后来说:“我想他后来也意识到,放弃剪辑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制造节奏与冲突的工具。但是它值得一试——没有人会有他这样的勇气,但是它的确效果不佳。”
影片发行后不久,希区柯克买回了影片的放映权,直到30年后的1980年代才重新上映,而到此时,人们才渐渐发现这部影片中实验性的伟大之处。
附:《夺魂索》剪辑点简表
序号 起点 形式 简述
1 11'29" 隐性剪辑 布兰登拿书,摄影机推向他的后背并移开。
2 19'22" 一般剪辑 珍妮特到来。直接由布兰登等人的对话切到珍妮特。
3 26'37" 隐性剪辑 肯尼斯拿酒给珍妮特,摄影机推向肯尼斯后背并移开。
4 33'46" 一般剪辑 菲利普与布兰登争辩,直接切到下一个画面。
5 43'44" 隐性剪辑 布兰登与鲁伯特谈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6 51'20" 一般剪辑 众人讨论,画面直接切到威尔森太太来通知有电话打来。
7 59'06" 隐性剪辑 布兰登打电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8 69'12" 一般剪辑 布兰登的手放在口袋,直接切到鲁伯特。
9 73'50" 隐性剪辑 鲁伯特打开箱子,摄影机推向箱子盖并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