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情绪真耽误事儿。早上和别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生生浪费掉我写作的一个小时。不划算,真不划算。
可偏偏情绪这个事儿,还没那么容易消融,也不能随意压制。那怎么办?
深呼吸吧,先做个静心SPA,就像通过一个摄像头来看待当下的发生一样,只是看,不评判,允许情绪也飞一会儿。
2. 读爱吗的《用员工思维去创业,你就死透了》,里面第一条金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用在工作中如此,在生活中,亦如此。这也和德鲁克一直强调的“积极主动”不谋而合。
观察身边那些成事儿的人,他们都有这个共同物质:在他们眼里,没有问题,只有为问题而生的方法。生活中抱怨的人群,也不乏总在为失败找借口。
一种是向上的能量,一种是向下的能量,你要想哪一种?
想必都想要摒除阴霾,追逐阳光。那怎么操作?
保持觉知,当觉察到自己又在找借口,或又在抱怨的时候,及时喊停。然后转念问自己:还有别的解决方案不?
3. 拆解优秀文章时,有一个觉察:自己总想学全面,做全面,什么都想完全覆盖,比如看完《长津湖水门桥》,既想描述战争从头到尾的惨烈,呼吁大家不忘前辈们的付出,又想描述战友之情;输出家庭教育观点时,也总想着在一篇文里可以覆盖所有的内容,一股脑的全部平铺出来。
如此的结果,便是写出来的内容找不出任何亮点。
反观这些优秀的文章,选题明确,案例焦点集中,不论是从书中还是剧中的选择,都挑一两个内容来做点睛之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刻意练习吧,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慢!慢!慢!勿贪!勿贪!勿贪!
4. 不要太高看了别人,也别过于低看了自己。
有人有聚光灯的光环,有人只有荧火虫的微光,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各自发光,为别人照亮。
捐款捐物,叫做好事;将垃圾分类整理,也是在做好事。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