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第30拆作业
选自《明朝一哥王阳明》
而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但分为两种状态:本然和明觉。
打个比方,你和一个朋友两人的电脑里都装了同样版本的卡巴斯基,但人家的卡巴斯基是添加了授权码可以更新的,而你的呢,从来就没被激活过,根本无法更新。虽然都可以杀毒,但效果大相径庭。
你朋友的卡巴斯基就是明觉,你的就是本然,添加注册码的行为就是行。
知(本然状态的良知)—行(实际践履)—知(明觉状态的良知)
唯有通过实践,你才能够对良知逐渐获得认同感与亲切感,并使之转化为自觉的理性意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知路歧之险夷者?)。
I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知道我想要什么--去做--通过做验证了我是不是真的想要这个
知道我想要什么--去做--更知道我想要什么
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切笃实的知就是行,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回顾我的30拆:
客观评价:
I 可能算是自己最轻松的一个环节,证明自己的思维能力较强,具备较强的总结归纳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能清晰的梳理和提炼原文核心,但思维有时候较为偏激,视角与常人不同;
A1 讲故事能力较弱,其实也有一种惰性,不愿意把事情描述出来,心里明,但不愿表达;同时也有一定自负的情况存在,不愿正视自己问题所在,讲不出来就是没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A2 计划和执行都不足,应重点加强;
对拆书技能了解甚少,应进一步加强练习,提升基础技能。
主观感受:
1 借口太多,总是以各种忙为借口,未能按照计划完成拆书计划;
2 把拆书当成一种负担,一次拆书顺利的话从思考到编写完成也得一个小时,如果遇到问题,还要更长时间,的确有些消耗精力,浪费时间,但完成后的收获真的就不一样了;
3 幸亏自己对目标有相对执着的态度,最终还是坚持着完成了。
30拆的历程就是从知到行再到知得一个过程,不拆怎么知道自己哪里有优势,哪里有不足,不去看别人拆书,怎么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听不到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要向哪个方向去努力,不做怎么知道能不能做,该不该做,要不要做,要做什么呢。
A2 规划今后如何应用
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情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拆书亦是如此,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都不是不能读书以及拆书的理由!
王阳明说过:我何尝让你离了工作悬空去求学。既然有工作上的事,就从工作上的事为学。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拆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