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加
爱因斯坦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分构成的。
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百分之一的天分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这些就足够了么?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异类》,里面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
1
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11月出生,而作为一名加拿大的冰球运动员,如果你出生在6月份之后,基本也就不用考虑在职业联赛中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了。大家都说成功要靠努力,要靠机遇,或者是靠天分,你看在这两个领域,出生日期就已经决定了你有没有前途了。
出生日期的魔咒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某些星座什么的发挥了魔力。就拿加拿大的冰球运动来说,球队按照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日期是1月1日,也就是说同一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同一组,年初出生的小朋友和年底出生的小朋友在争夺晋级赛,其中优秀的将会得到更多强度和更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
而对于10岁左右的小朋友来讲,近一岁差距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这种不断积累的优势,就使得在下半年出生的球员总是在分组中处在劣势的一方,最终最优秀的球员都集中在前几个月。如果说这仅是巧合的话,英超球员年龄的分组是9月1日,如文章开头所述,英超联赛的大多数球员都在9~11月份出生的。
再说天分,克里斯托弗.兰根的智商高达195,被誉为全美最聪明的人,他可以在不上课的情况下只看一遍教材成绩就取得A,可以自学深奥的《数学原理》并且拿到高分,一学期的教科书两天就能看完并且还不耽误成绩优异……可惜他那万中无一的大脑并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他没有参加过学术研讨,没有发表过只言片语,只是一个生活在一个牧马农场,每天穿着T恤牛仔裤悠闲着坐在自家后院的普通人。
“我不想迎合主流出版社的口味,和他们讨价还价……这些我都没做过,因为我对这些完全没有兴趣”。事实上,兰根的努力一直是依靠个人奋斗,在他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小时候需要老师帮助去调课或者申请助学金,还是长大之后寻求发表论文,他很少能够得到外界的帮助,总是在被拒绝之后就放弃了。
然而没有哪位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是仅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取的。
智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并没有那么大。如果你说兰根只是特例,你就看一下下面这个著名的实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坦福一位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25万名中小学生中,精心挑选了1000多名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同一标准下爱因斯坦的智商值约为150)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和记录,这些人被通称为“特曼”人,随着“特曼”人的慢慢长大,特曼也在不断收集他们的非凡成就,并且很自豪的看到这些被测试的人在高中时期因为参与各种活动和比赛而作为优胜者不断的出现在报纸、媒体上,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必将是未来美国各行业的中流砥柱。
特曼错了,等到“特曼”人成年之后,特曼结论的谬误就表现出来了,这些人大多数人只能算是普通,鲜有出类拔萃的。倒是当年被特曼筛选掉的人中,出现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
其实智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其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就像NBA的球员一样,1.90的身高也许是一个槛,但过了这个门槛之后,不一定2米多的就打的更好。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协同能力。所谓的协同能力,我个人理解就是你能够调动其他资源去协助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
再说努力,不想多举例子了,很多生活比较艰难的人,有时候工作的比任何人都辛苦都努力,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
芸芸众生中,最终能够出类拔萃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异类”,上述的观点也正是《异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
或许通过这本书的描述,可以把成功的公式扩大为:才智+社会环境+机遇+努力=成功。过去我们最忽略的也常常就是社会环境了,然而社会环境常常也并不是社会平白无故的给你的,最利于自己的环境往往是你自己争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