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8.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明朝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究其原因,在于本朝政治组织的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如果让军队保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所预期的成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
正因为重文轻武,武将处于弱势状态,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在实际作战中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武将与文官的冲突在于,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文官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至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的训练和战争的经历却形成了与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他们需要有决断力、乘胜追击的勇气和赌徒的心理,必要时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戚继光仍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因为其本身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得到有力者的支持——其中一人是朝廷重臣张居正,另一人则是文官集团中重要人物的谭纶(曾任福建巡抚、蓟辽保定总督)。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清醒、现实,能适应环境以发挥才能。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他具有求实精神,使革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这也是他为何最终能有所成就,而海瑞却不能。
明朝军制
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开创伊始流弊即随之来。军队的粮饷补给不是来源于国家的统筹调配,而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侧面供应。组织上的低能造成装备上的落后。种种落后的情况使本朝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族相去无几。
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父业。从明朝中期开始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取得进身之阶。而由考试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高级将领的却绝无仅有。
由于高级将领大都文化不高,缺乏运筹帷幄的筹谋,则有必要任用文官作为总督巡抚,让他们来指挥各级武官。总督巡抚之下还有“兵备使”、“海防道”,名为监察,实则握有调度攻防的权利。在军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交通各项也统统由文官主持。
明朝行政低效的本质原因
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