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上出“语文味”
——我听特级教师教《怀念红狐》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 金国桢
在苏州市中学语文专题教学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曹国庆上的一节《怀念红狐》。曹老师上课没有多少“花架子”,教态自然亲切,语气平和,要言不烦,直奔教学主题。
他首先用网络上搜索来的一张红狐图片导入,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在展示图片时,他对学生说:“现在要找一张真正的红狐照片很困难,在我们这个时代,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暗扣课文的背景,还和课堂结尾部分相呼应。接着他问学生:“这张图片,同学们喜欢吗?”我一看,图片上的红狐尽管皮色不是红色的,但英姿勃勃,野性十足,眼神冷峻而略带忧伤,和文章中的红狐形象十分相配,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足见为师者的良苦用心。学生虽然没有明显地说出喜欢,但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是理解的。曹老师开头体现出的这种随性自然却又设计精巧的教学风格一直延续到了课堂结束。
进入文本导读阶段,曹老师请同学说说课前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大都说出文章写的是母狐救狐崽的事。当学生们用“母狐的孩子”来称呼狐崽时,曹老师适时地肯定学生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表现和赞美母爱)。接着,曹老师用“文章写了红狐的哪几件事”和“又写了‘我’的哪几件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写作脉络。在这一环节,曹老师并未简单生硬地抽出文章的构思骨架,而是紧紧抓住语言,带领学生在作品丰盈处充分驻足停留,仔细玩味。在文章紧要处,他还间以“诵读体悟法”来点醒学生认真品悟和准确理解。在母狐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找寻狐崽,“我”的全家真诚归还狐崽,促使红狐一家团圆的那一段,他特别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由此总结文章的真正主题——人不能凌驾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平等和谐地相处。然后,曹老师还投影出作者刘志成创作本文的动因(《<怀念红狐>创作谈》)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在结尾文章“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含蓄句的引领下,曹老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我和红狐的故事’做标题,而要用‘怀念红狐’?”很明显,曹老师想借此升华课堂,理解作者写作时深刻的时代思考——对自然的敬畏,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敬畏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这一设计固然别具一格,但在设计时,评课人认为可以把“文章标题可以是什么的”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既可以检测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对文本的领悟情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作者选择“怀念红狐”做标题的用意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曹国庆老师的这节课既显示了一位特级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技巧,又向听课者展示了语文课究竟怎样从语言中来又回到语言中去,从而真正上出语文味,非常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