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州烟台山的红砖古厝与全息投影共舞,当平潭的碧波海浪伴奏着海岛音乐节,当永定土楼的千年土墙见证壁球竞技——八闽大地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笔,在山海之间书写的融合篇章,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
文旅融合的深度,始于文化根脉的挖掘与激活。福建的实践从未停留在“风景+传说”的浅层叠加,而是着力于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在福州,传统装束技艺“三条簪”通过短视频平台成为流量密码,《最美茉莉花》沉浸式演艺让游客在光影中触摸城市记忆,150余场非遗活动让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浸润着烟火气息。永定土楼更将这份探索推向深处,集庆楼旁的全国壁球锦标赛让传统建筑与现代运动碰撞出新火花,振成楼的3D裸眼灯光秀以土墙为幕演绎家国情怀,初溪土楼的“晒秋”场景搭配农耕课堂,让游客在触摸夯土中读懂客家智慧。这种“文化具象化、体验场景化”的转化,让沉睡的遗产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核心吸引力。
业态创新的广度,决定着“风景”向“动能”的转化效率。福建深谙“文旅+”的乘数效应,推动生态资源与多元产业深度耦合。平潭从单一“环岛游”升级为“游艇体验+海岛市集+星空音乐”的立体业态,上半年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7.3%,印证了“海洋+文旅”的强大活力。宁德霞浦则以民宿为支点,从最初2家发展到670家,通过“直升机观景+全年平价承诺”优化服务,带动2万人就业,年营业额超4亿元,实现了“摄影资源”到“富民产业”的跨越。更令人瞩目的是“赛事+文旅”“红色+研学”等跨界融合,如:永定“龙BA”赛场周边的非遗摊位与客家美食形成消费闭环,金砂红色小镇的“十里红廊”让革命旧址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2024年带动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这种多点突破的融合生态,让文旅经济从“单点爆发”走向“全域共振”。
可持续发展的温度,是文旅动能长久续航的关键。福建的实践始终坚守“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之道。莆田北大村依托1500余棵荔枝树打造“荔林水乡”,将“荔枝”与“励志”文化融入研学体验,实现集体经济年均增长30%,走出了“绿富共生”的路子。霞浦民宿推行“一年一定价,全年不加价”的诚信机制,摒弃短期逐利思维,用口碑赢得回头客。这种发展逻辑恰是对“文旅融合本质是双向赋能”的生动诠释,既以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又以优质生态与厚重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形成“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
从国庆假期4600万人次的接待量到388亿元的消费额,福建文旅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创新思维的驱动,更是民生导向的坚守。当越来越多地方陷入“人造网红打卡地”的同质化困局,真正的文旅动能,藏在对地域特色的敬畏中,躲在对消费需求的洞察里,更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这份来自山海之间的融合智慧,必将为更多地方实现“好风景”到“新动能”的跨越提供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