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旅融合正逐渐成为一股强劲的新动能,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这不仅为贵州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遵循。

       贵州,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千百年来,多民族在这里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文旅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苗族刺绣、布依族蜡染、水族马尾绣等“指尖技艺”,如今已逐渐成为带动民族地区致富振兴的“指尖产业”。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传统刺绣、蜡染与陶瓷、竹编等“跨界”融合,诞生出时尚的非遗产品,既贴近市场需求,又让特色文化焕发新活力。

       文旅融合,首先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底蕴,“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从农耕文化到民俗文化,从红色革命文化到非遗文化,每一种文化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在保留乡村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农耕技术展示、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红色主题教育等,充分展现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核,能够促进文旅融合增值、增质。例如,肇兴侗寨秉持“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理念,将侗年等民族节日、刺绣等非遗技艺打造成特色文旅产品,培育出众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酒店、民宿、餐饮店,带动了20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让大家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加快聚合多元业态,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是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乡村文旅融合是多元产业和业态的融合,应积极引导传统景区游与农业、工业、康养、研学等相互配合、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同时,提炼乡村文化特色,运用农村电商、旅游演艺、旅游节庆、艺术展演等多元载体,打造乡村主题文化IP,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村镇、集聚区域。“村超”“村BA”等特色文体旅项目便是成功范例,它们从贵州民族地区的大众文体活动衍生而来,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体嘉年华”体验,还带火了当地土特产,促进了乡村旅游消费。榕江县在“村超”举办后,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让流量转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留量”。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增添乡村文旅“成色”的关键。乡村文旅融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重点,不断丰富乡土文化展陈形式,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工程,完善乡村交通、观景平台、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此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数字乡村、数字文旅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集乡村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健身康养为一体的农文旅相互融合的模式,能够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贵州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改造提升乡村步道、景区索道、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支持重点景区发展智慧旅游,让游客出行游览更便利,数据“多跑路”,游客“少跑腿”。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是不断放大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综合效应的保障。乡村文旅融合是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重视村民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主体力量,合理吸纳社会资本,吸引优秀乡贤参与。各方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能够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紧密结合,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如在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中,村民以土地入股、房屋租赁等形式参与项目运营,从项目增值中分享红利,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它让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古老的文化重焕生机,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旅融合这一契机,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