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兴辉;摄影:完 璧】
1981年4月,曾在四川暑袜街邮政大楼供职的林卓午先生的儿子,来自福建的林孝祥先生,将所藏周EL“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手迹献给国家。此后,作为中国邮政界的老前辈林卓午的事迹遂名彰于海内外。
林卓午(1889年~1957年)字叔卿,福建省福安县人,清末毕业于北京邮电学堂。20世纪20年代,林卓午任上海邮政管理局副邮务长(副局长)和视察。当时我国的邮政大权尚为外国人所控制。1928年,林卓午领导全国邮务职工会,配合朱学范领导的邮务工会,通过不懈的奋斗,终于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邮政自主权。在此期间,林卓午到厦门处理一桩洋人局长殴打中国职工的事件,并责令这位专横跋扈的洋人写了悔过书,又报请总局撤销了他的职务。林卓午此举虽为中国人伸张了正义,却也因此而遭忌,遂于1932年被调往成都任西川邮政管理局副邮务长(副局长),邮务长是意大利人卡法利络。
林卓午是中华邮政界的一位干员,他工作勤奋,兢兢业业,恪尽邮政领导职守,受到卡法利络和职工们的尊敬。这一时期,正是四川军阀混战最为激烈的时代,大小军阀称雄割据,政令自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四川历来交通不便,从而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也给邮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川西地区的商品,诸如百货、药品、五金、化工原料等大多是从上海用邮包寄到成都,再由成都流通到其他地区。四川军阀为了扩充军费,中饱私囊,竟悍然制定了一条国内外从未有过的“邮包税”。这样既增加了商品的成本,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引起了工商界和民众的强烈不满。邮政虽属国民政府交通部管辖,但南京当局对此违规作法亦鞭长莫及,无可奈何。为此,林卓午多方交涉而未果,正义激愤之下,与成都商会的王鸣剑等人筹划举行全市商店停业罢市。此事得到工商界和民众的响应,事态闹大了,引起南京政府的重视和干预,四川军阀才被迫取消了“邮包税”的规定。
此事过后,一天晚上,邮政局包裹房突然起火,损失惨重并燃及附近建筑物。林卓午不顾危险,亲赴现场灭火和调查失火原因,致使面部被烧伤。最后查出失火原因是包裹中混有违禁易燃化学物品。后通过司法部门调查追究,包裹持有者是兼营商业的某军方人士,显然是为报复林卓午而有意制造的事端。火灾使原建于清末的邮政大楼受损严重,乃决定全面重修。林卓午亲自主持了新大楼的设计和施工,这座楼房就是成都人所熟悉,并保留到今天的暑袜街邮政大楼。该楼现已列入成都市首批公布的“文物建筑”而得以保护。
林卓午在成都为更好地开展邮政工作,便广泛联络各种社会关系。他与蜀中的军政界人士钟体乾(时任成都市长,后为四川著名民主人士)、邓锡侯(川军将领,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副省长)、李家钰(后为抗日烈士)等均建立了私人的友谊,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20世纪30年代成都的老式手摇电话改成共电式电话,就是他与钟体乾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公益事业。钟体乾德高望重,生活很俭朴。有次林卓午拜访他,见他的卧室蚊帐已很陈旧,缀有补丁,非常感慨。返家后即嘱林孝祥购买了一床新蚊帐送给钟先生,以示敬意。
林卓午的正直敢为,最终忤逆了一些四川军政要人,他们处心积虑地对他进行诽谤和诬陷,终至林卓午于1935年调往湖北宜昌。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林卓午在宜昌任内向邮政总局申请调往前线担任军邮工作。不久,军委会委任他为中华邮政第三段少将军邮总视察,负责晋、陕、甘、宁等省的军邮工作,从而在抗战期间,为通邮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