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经验的疆界》读后感

#推荐词

这本书,是被推荐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詹姆斯 G·马奇的著作。

这本书的一小半都是标注的各种引用,本身只能算一本薄薄的小书。

这本书中对于经验和学习的思考发人深省,金句比比皆是。

对于各种学习的阐述和框架式解释,高屋建瓴。

#作者与简短介绍

詹姆斯 G·马奇,管理学大师。

这本书是他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些讲稿的合编。在这本书中,他阐释了组织对于经验的学习。组织的期望,所采用的方法。以及集中描述了他对于经验这一事物本身的看法。

总的来说,马奇认为,组织对于经验的学习,一方面希望能够达成合理的解释,来体现人类的举足轻重。这也是所有人类故事的根本内核。另一方面,组织希望通过学习,帮助组织适应环境的改变,得以更好的生存。但是正如书名所说,经验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模糊,可被多重解释。而且依赖于情形。从中获得的复制和创新都不能保证成功,那些可观察的复制和创新的成功体现的其实是狭窄范围内人类认知的智慧或者新事物本身的不可捉摸。

#脉络

本书的讲述顺序,先是说了人们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包括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低智学习章节中讨论了复制成功。在高智学习章节中讲述了自然语言智慧和分析模型智慧两种高智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局限。最后再说到通过这种种方法学习,企图获得成果的人们必须面对的困境,包括改进和创新。

#摘录与感想

这本书有很多有趣的点。

我认为其中最有启发的一点是“我们意识的偏差来自对自身错误经验的信任”

简单的说,经验是蹩脚的老师。而我们的大脑会依据这些做出决策。

书中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大多数学习者会低估极其稀有、极其正面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规避风险,不能像本来可能的那样复制与重大科学发现相连的行动(例如,高度敬业、积极投入)。

实际上(或者,可能实际上),大多数学习者会低估极其稀有、极其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无意识地寻求风险,复制增加核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行为(例如,粗心大意)。在诸如此类的案例中,收益面前规避风险、损失面前寻求风险,不过是学习的产品。

在涉及稀有正面事件的案例中,因为没有经历过事件,所以个体会放松复制加大事件发生可能性之行动(例如,勤奋努力)的力度,进而不仅减少矫正对事件发生可能性无意识低估的机会,而且真正让事件变得不大可能。学习会降低做出重大科学突破的机会。在涉及稀有负面事件的案例中,因为没有经历过事件,所以个体会放松回避加大事件发生可能性之行动(例如,马虎大意)的力度,进而不仅增加矫正对事件发生可能性无意识低估的机会,而且真正让事件变得更加可能。学习会增加酿成重大核事故的可能性,还会既通过更多地经历核事故又通过让核事故变得更加可能来“矫正”对风险的低估。

这段话与很多心理认知偏差也是符合的。

我们看不见短期收益的,大脑就不会去努力。十分值得深思。

如果再把这一段与

在世人普遍认为世界是圆的时候,如果亲身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好像是平的,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在世人普遍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如果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吸烟有益?

人们口中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看法

我们凭直觉接受某些故事,认为它们反映了真相,我们凭直觉拒绝某些故事,认为它们曲解了真相,我们的这种做法,除了归结为个人偏见或社会偏见以外,还能归结为其他什么东西吗?

相结合,又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名句:

“一个18岁的人所有的常识,就是他所能得到的所有偏见的总和”。

科学本身都在不断被证明和推翻。新的发现会指导一些行动,然后可能过几十年再被发现原来的解释是错的。

可是这并不能让人裹足不前。

而是更让人明白,学习的重要。突破自己原有常识的重要。

书中还有很多很有趣的其他见解

比如

因为自负(行动者和观察者都有),所以人类似乎不愿把自身行为归结为复制成功,而是偏爱比较复杂、比较认知的理解、解释和辩护

这些神话,很多下面潜藏着一个更大的神话:人类举足轻重,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行动影响历史进程,

不由让人会心一笑,

权力就是得到自己想要之物的能力。权力的大小,用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自己想要之物来衡量

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阐述。

更多的,不再一一列举。

#联想及其他

实话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书。

不过读经典的好处就在于,不管你读懂了多少,读懂的那一点点,也会是有所得的。

而且那些没有理解,却莫名打动了你的模型,描述,会在心里来回思考,也许将来某一天,就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印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