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几篇有关茶的文字,其中不乏对茶的深情。也曾追溯过喜欢喝茶的历史,更因爱茶而专门上了茶山。
在十一月份的茶山行中,我感触颇多,直到如今似乎都没有完全消化。本打算一点点地回味,再一点点地付之于笔端。
不曾想因一次特殊的茶会,近日我又一次上了茶山。而这次短短几天的茶山行却与上次的感受大相迳庭,让我对茶突然有了一种排斥感。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对喝茶突然有了一种厌恶感。
我本就是一个爱走极端的人,无论是对人抑或是对物,爱则爱之深,厌则厌之切。
原本我在喝茶方面很随性,但这两年不知不觉间也随波逐流地附庸了风雅。不仅在茶品上讲究起来,在茶器上,在泡茶方式上,在喝茶的氛围上,更是无一处不讲究起来,讲究的自己都找不到北了,直到这次易武行让我这种浮夸戛然而止。
普洱茶江湖上有句话: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班章在勐海,我已经在十一月份亲见亲尝了班长,而易武却未曾去过,因此对这次的易武茶山行如同上次一样,我充满了期待。却不料正应了那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因为是一家知名茶企组织的大型茶会活动,参加人数众多,足足安排了两辆大巴和两辆中巴全程接送。
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见到了各类茶的传承人以及几位茶界大咖,有幸聆听了他们各种风格的侃侃而谈,有幸看到了众多裙裾飘飘的茶艺师各种起舞弄清影的装腔作势。
唯一不幸的是喝到口中的茶完全无感。我不知道是大咖们的口若悬河冲淡了茶气,还是只给自己烫专杯不给他人烫专杯的茶艺师一脸戾气地泡掉了茶味。总之在盛大的茶会场面上,我喝不出任何感觉,感觉到的不过是一场披着茶外衣的热闹盛事。
我看不到大山深处静静守着茶园的茶农,看到的是一群衣袂光鲜的人们在讲着茶的故事。
我看不到在蓝天白云下应有的生态,看到的是百年的茶树挂上的是“千年茶王”的牌子,以及濒死的老茶王树。
我看不到茶艺师身后的修行,看到的是茶艺师手举着一片茶树叶,给身边充满景仰的人们在讲解着“叶片的齿在24个到32个之间才是茶树”的专业知识。
我看不到几个专注于种茶做茶、维护茶园生态的茶人,看到的是一群以茶为载体的商人,以及商人背后那些生活依旧的茶农。
面对着这样的茶江湖,我原本以为我能深入其中自如遨游。如今却觉得我力不从心,反而坏了我原有的喝茶兴致。
我做不到为喝一杯放心茶去亲自种茶,如同我不可能为吃一口放心菜去亲自种菜一样。我唯一能做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本分,我不过就是一个喝茶的人。
我无需去趟茶江湖这趟水,只要不浮躁,不盲从,依旧坚持我曾经认可的话:适口即好。否则我就真的不再喝茶了。
此时,卫生间里的洗衣机停止了嗡嗡作响,这次茶山行的所有衣物都清洗干净了,几天无人的小屋也收拾干净了,我的心也安静了。坐下喝一杯自泡的茶,自得其乐亦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