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延续了几千年的时光。人们代代相传,每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总觉得瞬间与古人拉进了距离,触摸了历史那斑驳的墙壁。时光为神话传说渡上一层厚厚的保鲜膜,永不衰老。
妈妈的年代,有时候会觉得特别遥远。因为,妈妈的爸爸经历过日本的侵华战争。妈妈的小时候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妈妈总说,那时候的冬天才是真正的冬天,大雪封门好多天,都没有办法出门。好不容易出门一趟,到处是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吱嘎作响,惊起了那些未来得及做窝瑟缩在枝头的小麻雀。
妈妈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电视机都十分罕见,十里八乡的听说谁家安了电视机,大家就像遇到了外太空的不明飞行物一样,都跑去看。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看电影。妈妈在家排行老大,夏日的傍晚,做完农活就到处打听哪个村子今天放电影,一旦听说有放电影的,不管多远,妈妈撒开脚丫子就奔了去。然后,妈妈会乐滋滋地看到深夜,再胆战心惊地穿过各种漆黑的乡间小路回到家中。
七夕,妈妈称它为“乞巧节”。乞巧节,在那样娱乐甚少的时代成了村子里的盛会。妈妈说,七夕真是一个好玩的节日啊!早在七夕的头两天,姐妹们就常偷偷地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像欢快的小鸟。大家都无心在地里干活了,一个个拿起了针线,那些平常拿锄头的手一下子变成了优雅的纤纤素手。姐妹们都想着怎样才能够别出心裁,编织出最美的图案。
到了乞巧节的这天下午,村子里所有人都不用去地里干活。男女老少在夕阳的照耀下,纷纷从家里搬来小板凳,来到村子里的小广场上。老人脸上异常红润,是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情景吗?小孩子蹦蹦跳跳地,无比欢快,难得有一个下午不用上学也不用干活。年轻的小伙子神采奕奕,满脸期待地等待着姑娘们的表演。妈妈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大姑娘,红着脸,扭扭捏捏地走到广场旁边的葡萄架下。葡萄架的正中央早已经安置了一个浑圆的小石桌。姑娘们围着石桌坐了一圈,还没开始拿起针线,就红了脸。
妈妈说,那一年,她用针线绣的水葡萄得了冠军。村里的人都说,妈妈绣的紫葡萄真是神了!挂在葡萄架上,完全能够以假乱真了。也就是在那一年的乞巧节,刚刚当兵回来的爸爸一眼就看中了妈妈。
“妈妈,再后来呢?”我听的入了迷,忍不住问道。
“再后来,还用问啊,傻姑娘!”年过五十的妈妈拍了一下我的头,笑了,那笑容竟是无限娇羞,我仿佛看到了正值妙龄时候的妈妈。
妈妈继续说,那时候,如果赶上村里有钱,还会在乞巧节那天晚上请来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村里放电影。
“妈妈,你不是最爱看电影,你得冠军的那一年,村子里放电影了吗?”我闻着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往妈妈身上凑。
“放了呀,那天大家玩得都很开心,直到很晚才各自散了去呢!”妈妈一边回答,一边用胳膊搂住了我。
我猜,那个乞巧节之后,妈妈再也不用看完电影一个人摸黑回家了。妈妈说,年轻的时候,爸爸总是带妈妈去看电影,尤其是在乞巧节的晚上。
是不是从那个晚上开始,爸爸就开始护送妈妈回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