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意识状态中,我们的判断逻辑和思维能力被弱化,潜意识作用被强化,所以当催眠师对我们下达指令时我们会遵循他的指令,甚至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我们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说当催眠师暗示一位娇弱的女生肢体可僵直入木时,躺在两椅子中间如架桥一般时,该女生可以身体不弯曲,并且其腹部可以承受平时不能承受的负荷,任凭他人站在自己的腹部。
“催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就是因为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性及主动接受暗示性的能力。而催眠使得这种暗示更容易被接受并且被付诸行动。(自《神秘的幻术》)”
那究竟在被催眠时我们究竟是处于一种怎样的意识状态呢?
其实催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恍惚状态。潜意识此时摆脱了有意识心灵判断能力的束缚,开始接受暗示。在20世纪催眠学发展的很低迷的时候,催眠术的支持者之一皮埃尔·简列特认为大脑在催眠中被分离,即分裂为意识和非意识。在深度恍惚状态中后者实施有效控制。
至今这也是催眠学术界的一大学派的观点,其主要倡导者希尔加德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排列著。催眠术具有使各个系统互相离解的作用。这样,被催眠的人可以报告说他们感受不到疼痛;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的认知系统在起作用,因而他们又可报告说自己感受到了疼痛。按照他的看法,在催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指令,催眠师可能和隐蔽观察者取得联系。例如其指令可以是这样的:“当我将手放在你肩膀上时,我即能够与你体内隐藏著的、仍在执行感知任务的系统对话;而当我将手拿开时,这一隐蔽系统又会从正在与我对话的部分再隐藏起来.”催眠师也可以在催眠过程完成之后,通过指令让受术者说出其隐蔽观察者在催眠过程中的感受。由此看来,当受术者被催眠时,受影响的只是部分认知系统,而其它则未有涉及。所以,当一个受水者仅仅体验到模糊的放松感时,被影响的就只是极少数较低级的认知系统;而一旦出现上肢飘浮感或痛觉消失,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系统。我们尚不清楚一个人有多少从知系统;甚至也不知道提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任何意义。
可见根据这种学说来看,催眠其实就是意识的弱化和潜意识状态的强化,但是意识可以被弱化到什么程度呢?潜意识又会强化到什么程度呢?
其实催眠好比一种属于大脑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经常进入这样一种被催眠状态,比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本很好看的书或者一部很吸引人的电视剧或电影,我们往往会沉迷进去,别人往往要叫几遍我们才会意识到,这就是一种被自我催眠的状态,我们平时或许意识不到,但是这的确就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催眠理疗师把它称作催眠行为。催眠行为与催眠治疗的不同在于后者的目的是让人进入一种指定的催眠状态,并利用这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获益。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应该知道睡眠的各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是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在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达的脑电波,成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在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持续时间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即为深度睡眠阶段。最后就是快速眼动睡眠状态。
但是被催眠时却不会经历所有睡眠时的意识状态,“第一个是清醒时的β状态;第二个是α状态,此时的脑电波活动速度为每秒8~13周,我们的心灵任然处于警惕状态但是较为放松;第三个是θ状态,这一状态高度放松,平和。催眠就处于α和θ中的某种状态。在这个时候对无所不在的无意识心灵的暗示才不会受到有意识心灵判断能力的阻碍。当患者的判断官能开始退居二线时,暗示就能作用于无意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