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说:学习经典需要时常温习和练习,这样的行为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这样的事情不是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知道,我也不怨恨恼怒烦。这样所作所为才是君子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从学而习,友而乐,曲而泰的君子之道开始儒学的方方面面,可见立意之高就在这里立言、立德、立行,对应《尚书》的传承,承接华夏文明的延续,把儒学归于社会学的正统,这就是道统、学统,有了这样的思想高度,《论语》自然成了礼仪、法度、文言的典范,这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反映孔子教诲后人要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于律己的主张。

        有若(孔子弟子)说:如果一个能做到孝顺父母、体恤兄弟这样的人,却作喜好欺下犯上的行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却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有德之人必定致力于根本事务,建立根本、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应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呀。

        儒家诸子皆大儒,有若在这里谈由“孝而顺,顺有序”,一个人能在家庭中明白自己位置的人一定在社会中也会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这样的类比推理来说清楚“仁”的本质,这就是最早的形象逻辑,源于《易经》奥秘,可见当时学问之人皆通易经,尤其儒家各子都明白,宗法血缘关系是当时的社会道德要求,“以孝治天下”而成为当时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

          孔子说:花言巧语、工于辞令的人仁心是很少的。

        儒家重于实践,反感说一套做一套,尤其对华而不实、信口雌黄的那种行为嗤之以鼻。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从反面行为来论述仁的真实在于践行而不在于说教。

        曾参(孔子弟子)说:我每天做到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故知新。

          塑就人格,那就要时时反省自己,正如《中庸》所及慎独以静思。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朋友,替人办事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仁道。只有时时刻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觉察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体验,明白自己当下在作什么是何等的重要。

        《学而》前四章立儒学之高度,观察学习、交友、反省中自己的位置以及在社会中关系角色的顺应,开始深入《论语》的治国理念,实在是文明的先导,学而时习之,用而无限。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郭寬潤阅读 1,118评论 0 0
  • 《论语·学而》1.1 子⑴曰:“学而时⑵习⑶之,不亦说⑷乎?有朋⑸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⑹,而不愠⑺,不亦...
    郭寬潤阅读 578评论 0 3
  • 《论语·学而》1.4: 曾子⑴曰:“吾日三省⑵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⑶乎?传⑷不习⑸乎?” 解讀 ...
    郭寬潤阅读 712评论 0 1
  • 今天很热,一直担心孩子在托付会不会吃不好,睡不好,问一下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挺好的,就是午睡不遵守记律,不爱睡午觉...
    博硕妈阅读 8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