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很有魅力,因为他理性,他不随便给出一些偏见性的结论;有些人总是显得很盲目、肤浅,因为太快地依靠直觉,靠系统1去给出结论。摆正认知偏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偏见一,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
作者给到的案例:有一项研究对美国3000多个县的肾癌发病率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肾癌发病率最低和发病率最高的都是在同一地域的乡村,看是自相矛盾的调研结果,实际原因不是出在乡村地区这个因素上,而是出现在人口稀少的因素上。
小样本下更可能出现特例。
在这里作者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假如给你一个瓶子,里面红色球、白色球各占一半。现在要你从这个瓶子里面取四个球同色的概率(都是红色或都是白色),相比于取七个球同色的概率,哪个大?
结果肯定是取四个球同色的概率比较大,所以小样本下,特例出现的概率更高。
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的案例,就是普遍性偏见的一种。
大数法则、小数定律就告诫我们,以后听别人讲话,不要上来就被他的统计数字给唬住,你不能凭着直觉就去相信对方的话,要想想他取样的样本量到底是多少,够不够科学。小样本之下,更可能出现特例。
偏见二,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就是你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被之前给的信息所影响。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买家和卖家会逼问对方先给出价格,其实按照锚定效应,后出价的人,反而会陷入一种不利的状态。(这个还挺颠覆我的认知的)。好比这个东西你本来想30买,结果对方说我卖80,你会就80开始还价,你不敢提30的价格,你会说50行不行。
所以先出价,然后用你先出的价格,去暗示、影响对方,让对方在你出的价格之后,去做决策,这样的话,主动权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了。
我们做每个第一次选择的时候,都要慎重,因为你之前做的选择,可能就是你下一次做选择的参考标准,可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决定。
偏见三,典型性启发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词——基础概率
比如我们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孩在看报纸,看的是诗歌类的人文报纸。那如果问:这个女孩是博士的概率比较大,还是没有大学文凭的概率比较大?在我们心目当中,博士的典型形象就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们会选博士。可是一个国家当中,博士的概率就一丁点,她是博士的概率小到不行。而在一个国家当中,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大学文凭的。所以在看诗歌的这个女孩,她大概率是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我们就是被典型的形象给误导了,选了一个小概率的事件,选了一个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偏见四,合取谬误
书中例子,小红是一个本科毕业生,修的是法律专业,毕业之后去了银行的法律部门工作,请问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还是小红本科毕业主修法律,然后去银行工作的概率比较大?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去了银行的法律部门工作”,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一个说法更可信,因为这个事情说的很详细,觉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实际上去银行工作的概率,远远大于去银行法律部门工作的概率,第二种发生的可能性才是更大的。
这就是合取谬误,条件越多,发生的可能性是越低的。
偏见五,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比如:一辆出租车肇事逃逸了,这个城市有两个出租公司,其中一家出租车是绿色的,另一家是蓝色的,有一个目击证人说是肇事车辆是蓝色出租车,一般人都会觉得是蓝色,如果目击证人说是绿色,你就会觉得是绿色。因为这种情况,你相信证人,而不是基础比率。如果告诉你绿色车辆在本市是85%,蓝色15%,你又会觉得是绿色车辆可能性大。
目击证人对的比率是80%,如果没有目击者,蓝色车的可能性只占15%,如果蓝色车跟绿色车的量数是一样的,那么只需要考虑目击证人的正确率就可以了,那就是80%的可能性是蓝色。
如果这两个数据结合在一起考虑,最后是蓝色的概率是41%,这就是把基础比率考虑进去的一个做法。
所以,二者必须结合。考虑问题,不要忽略基础比率,然后结合个性特征。
注意:这里我们容易忽略基础均值。
偏见六,回归均值
为什么说夸奖是有毒的呢?你这次夸赞了他,下次他反而做不好呢?
比如:当你突然夸奖自己家孩子这次考的真好,下次他就会考得不好;再比如,看球赛,某球队踢出了一个惊人的成绩,我们下赌注在这个球队上,结果第二天就赔了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夸奖的时候,就证明这个人的水平超出了他的一般水平。
所以第二天孩子并不是退步了,也不是考试没认真,是水平回到均值了,他平均水平就那样。无论夸奖还是批评对他表现的影响都是非常小的,他不可能水平突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