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夜里,空气中弥漫着经久不息的烟火味,这是年特有的味道。孩子们在空地上跑来跑去,男孩子照样是放着很响的鞭炮,有钱又胆大的甚至买了又大又响的“大炮公”,一个“大炮公”响起来,可以弹得很高又很响,红色的炮纸向四处纷飞,增添了年的喜庆气氛。女孩子们也吵着父母买了小烟花燃放,那时烟花的品种少,可是五彩缤纷的也很漂亮。
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镇上除夕夜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扭秧歌和踩高跷。
扭秧歌和踩高跷的演员们都是街上的老百姓。他们白天都得忙于生计,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排练。老街中间有一个关帝庙,不知建于何年何月。关二爷很得老百姓信赖,所以关帝庙的香火很旺。关帝庙前有个不算很大的广场,演员们每天晚上吃了晚饭后就在那里排练。
除夕夜吃完了年夜饭以后,演员们都集中在关帝庙前化妆。浓妆艳抹的,我们都认不出他们原本的模样了。踩高跷的有些还会化成小丑,逗得很。也有化成古装人物的,穿着戏服。而扭秧歌的女人们多数都是一套红色衣服,扎着长长的红腰带,舞起来漂亮得很。男人们也会扭秧歌,身姿还曼妙得很。在那些没有什么专业老师指导的年代,他们是怎样无师自通的呢?我真是觉得好神奇。
化好了妆,秧歌队和高跷队大约在晚上八九点的时候从老街开始扭起来。老街一共有四组居民,队伍从关帝庙出发,浩浩荡荡地一路往街尾扭过去。队伍后面照例会跟着很多的小孩,大家一路看一路笑,热闹得很。在老街扭完了,队伍就往新街走。敲锣打鼓地把欢乐一路送到到各个单位居民楼下。记得那一年费翔在春晚里深情款款地唱着故乡的云,热情洋溢地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却吸引不了镇上人的目光,全都跑到楼上看秧歌队和踩高跷去了。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是不能杀生的。早上祖宗们和我们都吃的是甜甜的汤圆。预示一年都会甜甜蜜蜜。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大年初一,因为又有新衣服穿,又有好玩的东西玩。大家见面了都互相说吉祥话。看见老人家要说添福添寿,看见小孩说快长快大,看见学生会说读书越来越厉害……而且每个小孩都会拿到大人给的压岁钱。这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
这一天集市上空荡荡的啥都没有卖。但是镇上依旧很热闹。文化站的人在镇上的中学操场开展春节游园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猜谜语了。一个个谜面用毛笔写在各色彩纸上,编好了号,彩纸就悬挂在临时拉起来的绳子上,猜谜的人看到哪一个编号的谜语有了答案了,把编号记下到主办方那里对答案,猜中了有奖。多数是糖果饼干、气球等一些小玩意之类的奖品。我偶尔猜中一个,得了奖品喜滋滋的,那份快乐比吃了糖还甜。
还有套鸭子,看那圈圈比鸭脖子大得多了,可是却不那么容易套进去,因为圈圈一丢出去,鸭头就动了,根本没法瞄准,有点靠运气的感觉。不过每一年都有一些高手出马,所以活动组准备的鸭子也总不见剩下。
当然最吸引人的就是篮球赛了。也许那时镇上的文体活动太少,男女老少都爱看篮球赛。大年初一开赛,篮球场上是里三层外三层。镇上的人不算多,对于镇上的那几个球星,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高个子是哪个单位的,球技如何,投篮准不准,都能说出个门道来,甚至有几个人还是某某球员的粉丝,不过当时也没有粉丝的说法,只不过喜欢看某人的比赛,一看到球场上有他的影子,无论如何都要去加油的。
球赛还在进行。不远处传来了一阵短促的鞭炮声和热闹的锣鼓声。小孩子们马上向着声音响起的方向跑去了。原来是镇上的舞狮队出动了。舞狮队也是镇上的年轻人自己组建的。每次舞狮一个人控制狮头,一个负责摇动狮尾。我们镇上的狮子造型简单,狮子头后面就是一块和狮子头同颜色的长布,当然长布一般不是纯色的,上面会有一些装饰的线条或图案。那块长布就是狮子尾巴。控制狮头是需要技术的,狮子舞得好看不好看,全在于狮头的技术,狮尾就简单点,适当地跟着狮头的方向走就行。
舞狮队从老街舞到新街,不是纯表演的。哪家或哪个单位要请舞狮队来舞狮,只要在高处用竹竿挂一个红包和一把生菜,再放一挂鞭炮,舞狮队就知道这家要请人舞狮,自然就来了。舞狮舞的是吉祥,舞的是喜庆。舞得好看的大家看得意犹未尽。舞狮子是需要体力的,因为狮头很重,所以一个舞狮队有很多成员,可以经常轮换。不过一般舞得最精彩的也就一两个人。抢红包是非得高手出马的,因为红包挂在高处,舞狮队的人得搭好人梯让狮子踩上去才能把红包叼下来。而且抢红包的时候主人是会不断地从楼上往狮子身边丢鞭炮的。没有技术的人根本半天也爬不上人梯拿不到红包。
大年初一的活动很丰富。不过也不会持续到很晚,经常是在下午两三点就结束了。过年是团圆的日子,大家都不会在外面逗留太久,早早地回家和家人团聚喝酒聊天了。
大年初二,不管老媳妇新媳妇都得拿着大包小包回娘家。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得去拜访。看亲疏关系准备好相应礼物。家里不忙的话有些可以到娘家住到初四初五,甚至多住几天都是没问题的。不过娘家近的话一般也不会在娘家过夜,通常吃了晚饭就回婆家。回去的时候娘家人也不会让女儿们空手回去。也有相应的礼物让她们带回婆家,叫有来有往。
大年初三早上天一亮就得起来扫地,镇上的人谓之“送穷鬼”,多懒的媳妇姑娘这一天都不敢偷懒,没有媳妇姑娘的人家,男人们也得早早起来扫地,要是不把“穷鬼”送走,这一年都发不了财多糟心啊!大过年的,镇上的人很讲究吉利。而且这一天是不能走访亲友的,因为是“送穷鬼”的日子,到谁家谁都不欢迎。
过了初三,一直到十五,都是可以走亲访友的。镇上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有些人过了初二就“散(第四声)年”(指年结束了),有些人是初五,也有十五的。不过不管哪天散年,区别的只是在哪一天再杀一只鸡祭拜祖宗们告诉他们一声而已,真正让人觉得年味已经不在了,起码得过了十五以后。
时代在发展,外来的节日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喜欢那些舶来品的节日。我们曾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让人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淡到无味,淡到渐渐消失……
后记:现在镇上的游园活动不知还有没有。篮球比赛有但是已经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了。舞狮队也雄风不再。秧歌队和踩高跷更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听镇上的人说,只有在澳门回归那一年,镇上的人自发组织了一回表演庆祝澳门回归。那真是比过年还热闹的,可惜我没能亲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