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星期日 ,晴(2-8℃)
余华的书,一年前把除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其他所有作品都看了,独独漏了这一本,浅薄的我以为看了那么多,少看一本也无妨。
一年以后在中国文学大师课上遇见它,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余华可是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余华说他把《在细雨中呼喊》视为与一个家庭的相遇,试图通过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来理解他们各自的命运,母亲的柔弱与临终前的愤怒;父亲的无赖行径与亡妻坟前的哀哭;祖父那漫长到自己都厌倦的生命;哥哥儿时的傲慢与成年后的平庸;弟弟短暂而勇敢的一生……
小说通过那个叫做孙光林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透过时间的隧道,向我们展现了1960年代后期与整个1970年代的社会现况,包括友谊的珍贵与背叛;性的无知与探索;亲情的丧失与扭曲。
01
友谊的珍贵与背叛
小说是以回忆童年的经历为主线,所以在书中展现了一群从五、六岁到十五、六岁不等的小伙伴。他们有时愚蠢可笑,顽劣可叹,有时又脑洞大开,非常敏锐,这些搅成一团,呈现出孩童和少年世界真实可感的一幅幅人生图画。
小伙伴之间令他们兴奋的是友谊,令他们伤悲的则是友谊的破碎。
被王立强领养到孙荡镇的孙光林,有着和国庆、刘小青友谊的美好回忆,尽管期间也夹杂着这两个小伙伴在老师淫威下对他的背叛。
重回南门后,孙光林开始和苏家兄弟中的苏杭有过短暂的塑料花友谊,后来和苏宇的友谊则让他回味了一辈子。
02
性的无知与探索
小说也如实描写了少年人(主要是男孩)对“性”的无知、好奇和惊心动魄的“探索”,包括“探索”过后因为自我谴责和害怕惩罚而产生的恐惧。
书中写到孙家三兄弟对村里年轻貌美冯玉青的钦慕,孙光林对身体变化的担忧和恐惧,一群少年对苏家女性生理图片的好奇,以及苏宇光天化日之下抱女人的牢狱之苦。
余华这方面的描写非常大胆乃至出格,但他并未沉溺于此,随着成长的继续,这一阶段自然也就过去了。
03
亲情的丧失与扭曲
在孙光林眼中,父亲孙广才无疑是个十足的恶棍和无赖,他上有老,下有小,但他对三个儿子很少有爱心,对父亲孙有元很少有孝心。孙广才对妻子也缺乏基本的忠诚与尊重,长年与本村一个寡妇通奸。
小说不厌其烦地描写孙广才怎样动不动发脾气,打骂三个儿子,又怎样变着法子虐待失去劳动力的父亲。
在祖父丧失劳动能力以后,连饭都不给吃饱,以至于祖父只能以每天舔大家吃过的碗来抗议;吃饭时他让祖父坐在一张最矮的凳子上,夹菜时还不许人家抬胳膊,为了是让祖父少夹菜,以至于祖父只能唆使弟弟孙光明把桌子腿锯掉半截;在祖父将死未死之际,他就急着把人往坟墓里抬,以至于在路上睁开双眼吓坏抬尸人。
他做这一切都理直气壮,明火执仗。在他眼里,儿子、父亲、妻子都是累赘,都是危害他生命的仇敌,他们的价值远在他所豢养的家禽家畜之下。
读余华的小说,都知道他擅于冷眼看世界,他在暴露了那个年代中国家庭亲情的丧失和扭曲后,他还让我们看到,人类与身俱来的亲情关系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继续存在着,犹如灰烬中的余火,给人意想不到的温暖。
比如在弟弟溺水后,他们把弟弟从水里捞起来,轮流倒背着,拼命狂奔,希望用这个办法救活弟弟;再比如,尽管父亲与寡妇通奸,把妻子抛在脑后,但妻子死后,他还是偷偷跑到妻子的坟头,发出令全村人毛骨悚然的痛哭;祖父死后,父亲也曾流露出真诚的痛苦与忏悔,痛骂自己在祖父活着的时候没能尽孝。
《在细雨中呼喊》,你就会发现,余华犹如一个冷静的医生,用寒光闪闪的解剖刀,先剥去中国家庭外表上温情脉脉的那一层面纱,露出底下彼此仇恨的关系,然后又继续剥去这层彼此仇恨的关系,露出尚未完全折断而只是隐藏更深的亲情的纽带。
余华的作品中,最喜欢的就是《在细雨中呼喊》,不仅内容丰富,语言干练(试图以一个句子终结一个事物),更是看到他透过小说让人看到人类感情遭破坏、被扭曲后看到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