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我说:知道“围城”吗,现在大好时光不知道珍惜,等后来你就知道了。
你对我说:这或许就是“围城”吧
我对别人说:你我之间只隔一座城,“围城”
“围城”可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个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大概还是从初中语文老师的一番故弄玄虚的人生感慨中。同样,这部作品也是一直记在心里却没时间看,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完。
基本内容
看完整部小说,第一感觉是:“我所要的围城呢,我一直期待的深奥的人生哲理呢?”。随着进度条的充满,故事戛然而止于“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甚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然后,徒留一脸懵逼的我。
全书唯一提到过“围城”的是在赵辛楣做东的晚宴上,苏文纨讲的那句法国谚语,“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想必钱老先生不屑于将道理讲明,所以像我这种思考力比较低的可能就领悟的浅了。关于小说讲明的道理,无非是通过方鸿渐为主线,讲述了人生的三座围城:事业,爱情和自我。
所以作者想告诉我们,人人都在围城内外,你所拥有的都是别人想要的,所以我们都应该要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吗?在我看来,并不是。虽然我们处在围城之中,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跳离当前的围城,才能真正看清楚其他城堡的全貌,从而进入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理想之城。
杨绛谈钱钟书与《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
杨绛看钱钟书围城手稿,夫妻相视,她笑,他也笑;她大笑,他也大笑。能够心有灵犀,这笑也多了沉甸甸的分量。人生若得如此知己,足以。
看完了杨绛谈钱钟书怎样写的《围城》,才发现,原来小说可以如此写。
原来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而不是干巴巴的只有写实,或只有空想。小说中事件也是如此,有些是听来的逸闻,有些是自己经历过的小事。不得不佩服,文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生活洞察力。
另外,在这一部分,杨绛细致介绍了钱钟书自小至大的一些趣事。对于此,我表示无限的惊奇与敬佩。
赵辛楣
赵辛楣是由我们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变大的,钟书为他加上了二十多岁的年级。--杨绛谈《围城》
为什么我会觉得赵辛楣是《围城》的隐藏主角呢?
因为杨绛在文中对于赵辛楣素材选取的解释,我又重新审视了赵辛楣这个人物。其实,在故事的展开中,我们大概能感到赵辛楣的一些“孩子气”。喜欢一个人会从小喜欢到大,喜欢一个人会争风吃醋到让自己显的低劣,喜欢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影子。所以,赵辛楣虽也在围城之中,但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就看清了自己理想之城的样子,城内,就是他喜欢的一切,只是他进不去。
为什么钱钟书会从一个孩子身上为赵辛楣选角呢?因为孩子是最简单、还没受社会洗礼的人,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那份最单纯的初心。他们踏踏实实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便笑,得不到便哭,好不快哉!
所以
说了那么多,姑娘,可以敞开你的城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