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被禁止早恋,刚刚步入社会却又被催促“赶紧抱孙子”。从来只闻夫唱妇随、佳缘天成,却不被告知琐碎感情中竟如此“玄妙”。初尝情滋味,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对的人”?如何相安无事地和谐相处?这些我们无法从教科书上得到的答案到底意味着什么?恋爱真的可以无师自通吗?为什么我情路坎坷屡屡被渣?——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如果说恋爱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博弈,我希望你可以从头认真学习,做足功课,打有准备之仗——不卑不亢,大方被爱并且保持善良。
恋爱中男女关于小事的脑回路截然不同。在年龄地域教育水平一样的情况下,男女间的想法不一样。没有相对统一的恋爱标准,所以会导致不同性格的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验和TA认为舒服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就是你舒服了,对方可能不舒服,甚至可能认为你这么做就是不喜欢TA不爱TA不把TA当一回事——很多人分手时会把这归结为性格不合或者爱情观不合等。
在《关系的重建》一书中,作者给出了更为专业的名词——依恋模型不统一。换个说法来说,这是一本纯讲方法论的书籍。方法论即创造方法的方法,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上面的问题——哄一个人有一千种方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答案就是,只有符合方法论的,就是正确的。由此,你知道这本书将会多么有价值了。
什么叫做依恋模型?
作者说,它类似于大脑里面负责恋爱这个区域的一串代码。有的代码写的比较顺畅;有的代码可能写跑偏了,容易比较容易出bug。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情路不顺,谈恋爱谈的哪哪都不对劲或者干脆没有人喜欢等等。按照作者的思路,即一个人的依恋模型是一个bug比较多的模型。
为什么模型会出bug?
通常情况下,和原生家庭、婴幼儿时期抚养者的抚养方式、态度,息息相关。小孩子生存能力为零——如果父母照顾的很好,不会有任何危险,让TA的安全感非常足,那对应的依恋模型会更健康一些;如果父母比较不负责任或者不愿意与小孩亲近,TA会从很小的时候从潜意识里根种严重的不安全感,会认为自己活着,去打拼,很苦很难。如你像上述后者所说,也许你已经忘了幼时的种种,但它不会忘——它会根植在你的大脑皮层,直到成年之后依然会被这种不安全感所笼罩,只是不知道其起因在哪。
书中对此进行了清晰的解释。父母对待我们不负责任的方式有区别:有的对你撒手散养,天天自己玩;有的时好时坏,间接性不管你——也正是因此,小孩长大后的bug方向也不一样。这就衍生出了几种不同的依恋模型:
被父母照顾的很好,童年得到很多爱的小孩,长大之后也会很有安全感。不会缺爱,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这种被称之为安全型依恋模型。
被照顾得不太好的小孩可能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一种是“我彻底死心了,我对被照顾、被保护、被呵护这件事打心底里就放弃了。我甚至会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很难去依恋别人”,长大之后对恋爱报无所谓的态度,且期望不是很高,恋爱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比不是很高。
还有一种小朋友被曾经得不到的关怀一直困住,直到长大了依然在寻寻觅觅,想要找到童年缺失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每一次恋爱都会像飞蛾扑火一样,想要死死的抓住对方——很多恋爱脑就是这样,总觉得我如果抓不住TA,TA就会像我的父母一样,随时随地可能会抛弃、丢下我。
这两种bug的依恋模型分别被称为:回避型和焦虑型。
世界范围来说,父母对孩子负责的相对较多,所以在依恋模型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多的——不同文献中的统计为50%和60%,总之过半。焦虑型和回避型分别各占20%左右。还有一小撮在焦虑型和依恋型中反复横跳——一下觉得我很害怕,一下又觉得既然觉得害怕那就算了,不谈恋爱了——这种也被称为恐慌型,当然,占比非常少,大约只占5%左右。书中更多在探讨安全型、焦虑型以及依恋型这三个最主要的依恋模型。
依恋模型有两条维度:
一条是你对爱情的需求感:即你有多在乎、多需要谈恋爱这件事——没有恋爱谈会不会浑身难受;看到别人谈恋爱会不会酸;你有多在乎、需要恋人。另一条是你有多害怕被伴侣抛弃。
下一期带大家了解——如何判断对方属于哪一类依恋模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依恋模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