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妈妈看了一本书,作者引用这样一段话:
写作其实是个比绝大多数行业都要孤独的领域,你除了要在别人享受生活的日子里埋头苦写,还得在等待厚积薄发的漫长时间里,漫无目的地疲惫前行。更重要的是,纵然你熬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你也有可能毫无起色,甚至会因此而遭受身边人的讥笑。
看完后,妈妈深有感触,忍不住发了朋友圈。
妈妈一个同学留言,他说:做创作不是都这样吗?
说真的,妈妈一阵心酸。
妈妈发朋友圈的初衷可能是在诉苦,也可能是在抱怨写作的不容易。
同学的一句话狠狠地打在妈妈的脸上,似乎有点清醒了,世间之事哪有容易的呀!
妈妈从高中到现在,一直都很喜欢写作。但真正写作的时间其实也就两年,不长不短。一路走来,诸多不容易,辛苦并快乐着。
这半年,妈妈写的很多文章都被拒稿了,以前虽然都有被拒的,但没今年这半年的频率高,妈妈已经严重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了。
之前一直都觉得妈妈还是有一点写作天赋的,越往后走,发现妈妈其实全靠热爱撑着。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也许妈妈早就放弃了。
有人说: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其实坚持哪那么容易呀,只不过是说得简单罢了。
上个月,妈妈报了一个写作班,想知道妈妈的文章到底有哪些问题,为什么拒稿率那么高。
在课程中,妈妈发了一篇之前拒稿的文章给老师看,老师说主要还是素材的问题,其次就是写的东西比较虚,比较空,要不就是喊口号,要不就是说教。
说真的,一下子就把妈妈的问题指出来了。但妈妈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当然,那个老师更不知道。
其实,在这之前,那篇文章妈妈已经自己改了很多遍了。
写初稿的时候,妈妈光找素材就找了好久,写的时候也一直都是主线连不起来。
拒稿也变成了理所当然,原因是因为素材太老,语言太啰嗦。
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写文章的心态变了,是为了完成稿件,还是为了敷衍了事,甚至妈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那篇文章。
报班的过程中,这篇文章妈妈也是改了又改,在写作班老师和编辑的指点下完成了。
说真的,那篇文章是妈妈有史以来写最久,改最多的一篇文章。而且,一直到最后交稿,妈妈才真正把那篇文章捋顺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篇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了。
那次妈妈的文章第一次在官媒上出现,特别开心,但又忍不住失落,因为并不是靠妈妈自己一个人写下来,中间有很多人的指导。
报完班,妈妈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妈妈的文章最核心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直到前些天,妈妈看了一本关于写作的书。
看完整本书,妈妈醍醐灌顶。
以前,妈妈写文章几乎是机械性的,拿到选题,列大纲,找素材,然后就写,似乎没有什么不对的。
现在妈妈才意识到,妈妈从来没去思考,妈妈为什么要去写那篇文章,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妈妈为什么要写。
其次,妈妈特别喜欢书中一句话:
论题无论多么吸引人,如果没有知识做支撑是写不出来的。
正所谓,我手写我心。
如果你的大脑对选题的理解是空白的,不管你怎么写,都是很难说服读者的。即使是写完了,也只不过是文字的堆积,因为你连你自己都说服不了,又怎能说服得了别人呢?
宝贝,妈妈今天说这么多,不仅是对妈妈写作的复盘,更是想你告诉你,不管做什么事,根基很重要。
永远记得,世上没有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