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学习动机模式——“溺水模式”与“性爱模式”。“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1)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2)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从孩提时代就被刻在我们脑海里的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是我们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然后,“忙碌奔波型”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选择了。“性爱模式”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幸福的模式,是从一开始乃至每一件事里都能得到快乐。让学习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每个学生的责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情感不仅是追求终极财富(幸福)的必需品,而且也是追求物质的必需品。
心流,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说法,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即“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在心流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了巅峰表现:我们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运动员把这种情形称为“在状态”。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解释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同时,当下以及未来的益处在这种状态下合二为一: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正在经历的意义。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论还指出:“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说法代表我们必须承爱极度的压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发挥百分之一百的潜力,实现至高的目标;在心流体验中,有一个区域是在过难和过易之间,在这个区间内,我们不但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还可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如果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任务的挑战要难易适度。只有当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会影响学生拥有心流体验:一是有压力的环境,因为这样会带来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所应用的是“溺水模式”教学。二是没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这样会使人觉得无聊、厌倦。挑战不足和乏味替代了挑战过大和焦虑。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包括出身富裕的孩子)却拥有越来越多的不幸。有些人把这种情况称为“富贵病”,本书作者把这称为“生活失重”。塞缪尔·斯迈尔斯是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他在18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教给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我们要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应对各种困境,茁壮成长。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很多人并不了解情绪好坏与物质多寡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我们都拥有承受极大痛苦、极大快乐和其他介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情绪的能力。虽然物质状况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争取终极财富(幸福)的能力。幸福面前人人平等。
当我们对幸福的看法很刻板(即当我们把努力和挣扎排除在幸福感的来源之外)时,其实忽略了一些幸福的最大可能性。最佳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物质领域或精神领域同时成长。每个人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会不停地发问,不断地去发现周遭的世界。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求知的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